直到最近,灰黃霉素菌感染仍是系統性抗真菌藥物中應用最廣泛的,但隨著新藥的應用,灰黃霉素作為治療皮膚真菌感染的第一代藥物的使用率正在下降。成人的劑量是微粒灰黃霉素250mg口服,每日3~4次,最好同時予以高…">
![]() |
|
|
||||||||||||||||||
專題推薦: 感冒 肺結核 前列腺炎 頸椎病 便秘 痔瘡 乙肝 脂肪肝 高血壓 冠心病 中風 糖尿病 痛風 老年癡呆 癲癇 陰道炎 乳腺增生 無痛人流 牛皮癬 白癜風 淋病 腫瘤 |
直到最近,灰黃霉素菌感染仍是系統性抗真菌藥物中應用最廣泛的,但隨著新藥的應用,灰黃霉素作為治療皮膚真菌感染的第一代藥物的使用率正在下降。成人的劑量是微粒灰黃霉素250mg口服,每日3~4次,最好同時予以高脂餐,超微粒灰黃霉素更有利于吸收,對體癬,頭癬或股癬應單次或分次給藥,總劑量250~330mg口服;對足癬,總劑量則為500~660mg口服。頭痛是最常見的副作用,偶可引起胃腸疼痛,光敏感,皮疹或白細胞減少。血管性水腫也有過報道。也可發生眩暈及較少的紅斑狼瘡的加重或短暫的聽力減退。局部用咪唑類同時口服灰黃霉素可提高治愈率 。
較新的系統性藥物包括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口服的三唑類以及特比萘芬---種第二代的丙烯胺類藥物。這些藥顯然比酮康唑更安全和更有效,酮康唑是一種廣譜口服咪唑類衍生物,對皮膚癬菌感染有效,盡管偶可產生肝毒性(可嚴重甚或致死)使其應用受限。伊曲康唑與許多常用的處方藥會產生相互作用。特比萘芬使胃排空延遲,有3%~5%的病人出現胃腸道副作用。味覺障礙較少發生,血液系統和肝的副作用罕見。但在用藥前及用藥后仍需定期查肝功能。除了頭癬外,新的抗真菌藥治療所有皮膚癬菌病都比灰黃霉素更有效。
大多數皮膚感染用外用的抗真菌劑效果很好,如咪唑類(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酮康唑),環吡酮胺(ciclopirox),萘替芬或特比萘芬。耐藥或廣泛受累的病例需要全身性治療。
治療
診斷從臨床上是根據感染的部位,而進一步證實是通過將鱗屑溶解于氫氧化鉀溶液后直接鏡檢或通過培養,證明損害部位刮取的鱗屑內有病原真菌存在
診斷
有些皮膚癬菌僅產生輕度的或不產生炎癥和免疫反應,在這種病例中,病原菌可持續不明,導致逐漸蔓延的皮損周期性的緩解和加劇,皮損有脫屑及輕度隆起的邊緣。在另一些病例,感染可為急性,典型的引起足部突發水泡和大泡或頭皮炎性沼澤狀損害(膿癬),此系對真菌強烈的免疫反應所致,隨后感染通常緩解或痊愈。
表皮癬菌屬和小孢子菌屬是最常見的致病菌,但從臨床上鑒別皮膚癬菌是困難的。通常經過人與人或動物至人傳染,污染物一般不引起傳染。
真菌僅侵入已死亡的皮膚組織或其附屬器(角質層,甲,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