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生姜簡稱姜,又稱黃姜,古名姜;栽培種學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農業生物學分類為蔬菜-薯芋類(tuber vegetable)。原產于中國及東南亞等熱帶地區。現在已廣泛栽培于世界各亞熱帶、熱帶地區,以亞洲、非洲為主,歐洲普遍。其次是江西、安徽、四川、湖南、湖北等,種植總面積約為2~3萬公頃。北方則以山東為主要產區,此外,河南、陜西等地栽培也較多。
生姜以其地下根狀莖供食用,內含多種營養成分。它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外,還含有姜辣素(C17H24O4)、姜油酮(C11H14O3)、姜烯酚(C17H24O13)和姜醇(C15H26O)等,因而具有特殊的香辣味,是我國人民普遍采用的香辛調味蔬菜,可生食,可炒,可加工成多種食品,有“菜中之祖”的稱號。生姜加工成干姜,炮姜可做藥用,又被稱為東方藥物,是我國中醫藥的常用成分。近年還發現姜能使血液變稀,是一種溫和的抗凝劑。由此可知,生姜是集調味品,加工食品原料,藥用蔬菜為一體的多用途蔬菜。
隨著市場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生姜不僅以調味品在國內銷售,其加工產品如脫水姜片、鮮姜塊、酸姜芽、軟化姜芽等也大量出口日本、韓國、歐美各國以及中東和我國港臺地區。其中新肉姜多用于速凍或制成脫水姜片出口外銷,老肉姜多用于保鮮后出口外銷,也有少量制成姜粉或姜油出口外銷栽培較少。生姜在我國栽培歷史非常悠久,分布廣。目前已形成許多名產區,除東北、西北等高寒地區外,其余地區均有種植。南方以廣東、浙江栽培較。
栽培技術
1.植物學特性
生姜為姜料姜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根:姜的根為淺根系,包括纖維根和肉質根,主要根群分布在半徑40厘米和深30厘米的土層內,土表10厘米以內占60%~70%。纖維根從幼芽基部發生,為初生的吸收根;肉質根著生姜母及子姜的莖節上,兼有吸收和支持植株直立的功能。
莖:姜的莖包括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地上莖直立,為葉鞘所包被莖高80-100厘米。植株長出的第一支姜苗為主莖,以后發生大量分枝。莖基部膨大形成地下根狀肉質根莖,為產品器官,是由若干個分枝基部膨大而形成的姜球構成。
葉:姜的葉片包括葉片和葉鞘兩部分。葉片披針形,互生,綠色。葉鞘綠色狹長而抱莖,具有保護和支持作用。
花:生姜的花為穗狀花序,花莖直立,高約30厘米左右,由疊生苞片組成,苞片邊緣黃色,每個苞片都包著一個單生的綠色或紫色小花,花瓣紫色,雄蕊6枚,雌蕊1枚。在我國生姜極少開花。
2.生長發育過程及對環境條件要求
(1)生育過程
生姜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但在我國作為一年生作物栽培。生姜為無性繁殖的蔬菜作物,播種所用的“種子”就是根莖,它的整個生長過程基本上是營養生長的過程。按照其生長發育特性可以分為發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長期和根莖休眠期四個時期。
發芽期:從種姜幼芽萌發開始,到第1片姜葉展開需40~50天為發芽期。此期生長量很小,主要依靠種姜的養分生長發芽。因此,在栽培上必須注意精選種姜培育壯芽,加強發芽期管理,為其創造適宜的發芽條件,保證順利出苗,并使苗全苗旺。
幼苗期:從展葉開始,到具有兩個較大的側枝,即“三股杈”時期,為幼苗期,需65-75天。此期,開始依靠植株吸收和制造養分,生長較慢,生長量較少。在栽培管理上,應著重提高地溫,促進發根,消除雜草,進行遮蔭,培育好壯苗。
旺盛生長期:從三股杈至收獲。為莖、葉和根莖旺盛生長期,也是產品形成的主要時期,需70~75天。旺盛生長前期以莖葉為主,后期以根莖生長和充實為主。在盛長前期應加強肥水管理,促進發棵使之形成強大的光合系統,并保持較強的光合能力;在盛長后期,則應促進養分運輸和積累,并注意防止莖葉早衰,結合澆水和追肥進行培土,為根莖快速膨大制造有利的條件。
根莖休眠期:姜不耐寒,不耐霜。北方地區不能在露地生長,通常在霜期到來之前收獲貯藏,迫使根莖進入休眠,安全越冬。在貯藏過程中,需要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既要防止溫度過高,造成根莖發芽,消耗養分,也要防止溫度過低,避免根莖遭受冷害或凍害。
(2)對環境條件要求
①溫度:生姜起源于熱帶森林地區,系統發育的結果,形成了喜溫而不耐寒的蔬菜植物,種姜在16℃以上開始發芽,但發芽極慢,發芽期很長。在22~25℃幼芽生長速度適宜,易培育壯芽。在28℃以上高溫條件下,發芽雖快,但幼芽往往細弱而不夠肥壯。莖葉生長期以20~28℃較為適宜。在根尖旺盛生長期,為積累大量養分,要求白天和夜間保持一定溫差,白天以保持25℃左右,夜間保持17~18℃為宜。15℃以下停止生長,莖葉遇霜即枯死。
②光照:生姜為喜光耐蔭作物,不同的生長時期對光照要求也不同。發芽時要求黑暗,幼苗時期要求中強光,但不耐強光。因而生產上應采取遮蔭措施造成花蔭狀,以利幼苗生長。但盛長期因群體大,植株自身互相遮蔭,故要求較強光照。
生姜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在長短日照下均可形成根莖,但以自然光照條件下根莖產量高,日照過長或過短對產量均有影響。
③水分 :生姜為淺根性作物,根系不發達,不能充分利用土壤深層的水分,吸收力較弱,而葉片的保護組織亦不發達,水分蒸發快,因而不耐干旱,對水分要求嚴格。一般幼苗期生長量少,需水少,盛長期則需大量水分。為了滿足其生育之需,要求土壤始終保持濕潤,使土壤水分維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為適宜。
生姜不耐干旱亦極不耐澇。在干旱條件下雖可存活,但生長不良,產量大減,且根莖纖維增多,品質變劣。同樣,土壤水分也不可過多,如果土壤積水,輕則使發芽出苗變慢,根系發育不良,重則引發姜瘟病,引起減產甚至絕產。
④土壤及營養:生姜適于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有機質豐富。通氣良好而能灌能排,呈微酸性反應的肥沃壤土。生姜對土壤質地要求不甚嚴格,有較強的適應性。對土壤酸堿度的適應性也較強,在pH值4~9的范圍內,對幼苗生長無大影響。在莖葉旺盛生長期則以pH5~7的條件下為最適宜,鹽堿澇洼地不適宜于種生姜。
生姜為喜肥耐肥作物。但生姜根系不甚發達,能夠伸入到土壤深層的吸收根很少,因而吸肥能力較弱,對養分要求比較嚴格。
生姜的全生長期吸收氮、磷、鉀的比例,大致為氮(N)38%~42%;磷(P2O5)10%~12.5%;鉀(K2O)46%~49%。以吸收鉀最多,磷最少。在旺盛期吸肥量最大,應加強肥水管理,防止植株脫肥早衰。對生姜增產具有重要作用。
生姜要求營養全面,不僅需要氮、磷、鉀、鈣、鎂等元素,還需要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在生姜栽培中,需要施用完全肥,如果缺少某種元素。不僅會影響植株的生長和產量,而且也會影響根莖的營養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