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在中藥中指大戟科巴豆屬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果實。有大毒,屬峻下逐水藥,產于巴蜀,其形如豆,故名。
中醫藥上以果實入藥,性熱,味辛,功能破積、逐水、涌吐痰涎,主治寒結便秘、腹水腫脹等。
【別名】:
巴菽、剛子、江子、老陽子、雙眼龍、猛子仁、巴果、雙眼蝦、紅子仁、巴貢、巴米、毒魚子、鑾豆、貢仔、八百力、巴仁、芒子、藥子仁、蘆麻子、臘盤子、大風子、瀉果。
巴豆(原變種)灌木或小喬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狀柔毛,枝條無毛。葉紙質,卵形,橢圓形,長7-12厘米,寬3-7厘米,頂端短尖,稀漸尖,有時長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稀微心形,邊緣有細鋸齒,有時近全緣,成長葉無毛或近無毛,干后淡黃色至淡褐色;基出脈3(-5)條,側脈3-4對;基部兩側葉緣上各有1枚盤狀腺體;葉柄長2.5-5厘米,近無毛;托葉線形,長2-4毫米,早落。總狀花序,頂生,長8-20厘米,苞片鉆狀,長約2毫米;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狀毛或幾無毛;雌花:萼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5毫米,幾無毛;子房密被星狀柔毛,花柱2深裂。蒴果橢圓狀,長約2厘米,直徑1.4-2厘米,被疏生短星狀毛或近無毛;種子橢圓狀,長約1厘米,直徑6-7毫米花期4-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