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宣明論方》共15卷,首載《內經》所記各病,次列諸風熱雜病17門,每門各有總論,治法多用涼劑。
〖組成〗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麻黃 連翹 芒硝 各半兩 [各6g] 甘草 二兩 [10g]
石膏 黃芩 桔梗 各一兩 [各12g] 滑石 三兩 [20g] 荊芥 白術 梔子 各二錢半 [各3g]
〖用法〗上為末,每服二錢(6g),水一大盞,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溫服。(防風通圣丸,除滑石外,余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另將滑石粉碎成極細粉包衣,打光、干燥)
〖方歌〗防風通圣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荷芩術力偏饒,
表里交攻陽熱盛,外科瘍毒總能消。
〖主治〗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證。憎寒壯熱無汗,頭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舌苔黃膩,脈數有力。并治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鼻赤癮疹等證。
〖功用〗疏風解表,清熱通便。
君 防風 辛甘溫,入膀胱、肺、脾經,通治一切風邪。《本經》以“主大風”三字為提綱
┌ 荊芥、薄荷 清上藥也,風邪在巔頂者得此而除
│
│ 麻黃 宣肺解表 以防風佐麻黃使風邪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解
│
│ 大黃(酒蒸)、芒硝 谷道之藥,風熱在腸胃者,得之由谷道而解
│
臣 ┤ 黑山梔、滑石 水道之藥,風熱在決瀆者,得之由水道而解
│
│ 四藥相配,使里熱從二便而解
│
└ 石膏、黃芩、桔梗、連翹 清解肺胃之熱
君臣藥相配,上下分消,表里并治
┌ 當歸、白芍、川芎 和血祛風(風之為患,肝木主之,當歸、白芍、川芎,和肝血也。)
佐 ┤
└ 白術、甘草 健脾燥濕,和中緩急(用白術者以強太陰脾土,“太陰脾土獨當厥陰風木”)
使 生姜三片 以正胃氣
1.本方主治表里俱實證。以憎寒壯熱無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澀,舌苔黃膩,脈數為證治要點。
2.若表證較輕,可酌減解表藥之量,或去麻黃;內熱不甚者,去石膏;無便秘者,可去芒硝。
3.感冒、頭面部癤腫、急性結膜炎、高血壓、肥胖癥、習慣性便秘、痔瘡等,屬風熱壅盛,表里俱實者,均可治之。
總結:表里俱實
編號:005
組成:防風、荊芥、薄荷、麻黃、大黃、芒硝、山梔子、滑石、桔梗、石膏、黃芩、連翹、當歸、川芎、白芍、白朮、甘草、生姜、白
主治:
1.治一切風寒暑濕,饑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
2.氣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實,憎寒壯熱。
3.頭目昏運,目赤睛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稠黏,咳嗽上氣。
4.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5.瘡瘍腫毒,折跌損傷,瘀血便血,腸風痔漏。
6.手足瘛瘲,驚狂譫妄,丹斑癮疹。
加減:
(1)白利去硝黃。
(2)自汗去麻黃,加桂枝。
(3)涎嗽加姜制半夏。
歸經:此足太陽陽明表里血氣藥也。
方義:
(1)防風﹑荊介﹑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泄之于下。風淫于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為之患,肝木受之,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白朮健脾而燥濕。
(2)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能散瀉之中,猶寓溫養之意,所以汗不傷表,不下傷里也。
變化方:
(1)本方再加人參補氣,熟地益血,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蝎祛風,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茶酒任下,名祛風至寶丹。
(2)本方除大黃﹑芒硝,名雙解散。
炮制:大黃酒蒸,山梔炒黑。
煎服法:加生姜﹑白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