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是一種中藥,也是一種我們平時的時候可能會用到的中藥,只是大家平時的時候不太了解或是不注意而已,一般主要是和別的中藥一起搭配著進行使用,不同的配方功效也是不同的。
椿皮的簡介
【別名】:椿根皮、椿白皮、椿根白皮
【藥材類別】:枝葉/樹皮類
【性味】:味苦、澀、寒。
【歸經】:歸大腸、肝經。
【入藥部分】: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干燥根皮或干皮。
【產地和分布】:分布于我國北部、東部及西南部,東南至臺灣省
【形態特征】: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樹冠呈扁球形或傘形。樹皮灰白色或灰黑色,平滑,稍有淺裂紋。小枝粗壯。葉痕大,倒卵形,內具9個維管束痕。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13-25枚,卵狀披針形,中上部全緣,近基部有1-2對粗鋸齒,齒頂有腺點,葉總柄基部膨大,有臭味。5-6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微臭。蒴果橢圓形,種子多數,有扁平膜質的翅。
椿皮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適量。
椿皮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燥濕,澀腸止瀉,止血止帶。用于濕熱下注,赤白帶下,久瀉久痢,便血痔血,崩漏,疥癬濕瘡。
1.《本草通玄》:椿皮,專以固攝為用,故瀉痢腸風,遺濁崩帶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為相宜,若新病蚤服,強勉固澀,必變他癥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則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澀。
2.《藥性論》:治赤白痢,腸滑,痔疾瀉血不注。
3.《食療本草》:主疳痢,殺蛔蟲。
4.《本草拾遺》:主赤白久痢,疳蟲,去疥,主下血。
5.《日華子本草》:止瀉及腸風,能縮小便。
6.《本草衍義補遺》:能澀血。
7.朱震亨:治赤白濁,赤白帶,濕氣下痢,精滑夢遺,燥下濕,去肺胃陳積之痰。
8.《醫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濕,行氣分濕熱。
9.《本草再新》:去肺胃之痰火。
10.《現代實用中藥》:內服治婦人子宮出血及產后出血、子宮炎、腸炎、赤痢、腸出血、膀胱及尿道炎癥、淋病等,有消炎、制泌、止血之功;又治神經痛及肝臟、脾臟等之疾患。
椿皮附方
①治痢疾:椿皮一兩,爵床三錢,鳳尾草五錢。煎服。(江西《中草藥學》)
②治慢性痢疾:椿皮四兩。焙干研粉,每次二錢,每日二次,開水沖服。(《陜西中草藥》)
③治腸風下血不止,兼醫血痢:椿皮,不以多少,用水凈洗銼碎,于透風處掛令干,杵,羅為細末,每稱二兩,入寒食面一兩,攪拌令勻,再羅過,新汲水和丸如梧桐子大,陰干。每服二十丸,先以水濕藥丸令潤,后于碟子內用白面滾過,水煮五七沸,傾出,用煮藥水放溫下,不拘時候服。(《圣濟總錄》如神丸)
④治下血經年:椿皮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入酒半盞服。(《仁存堂經驗方》)
⑤治赤白帶下,膀胱炎及尿路感染:川柏、椿皮、知母、白術、生甘草、澤瀉、生黃芪片,煎水服。(江西《中草藥學》)
⑥治赤白帶:椿皮、雞冠花各五錢。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⑦治滴蟲性陰道炎:椿皮五錢。煎服;另用千里光一兩,薄荷五錢,蛇床子五錢。煎水,外洗。(江西《中草藥學》)
⑧治遺精:良姜三錢(燒灰存性),黃柏、芍藥各二錢(燒灰存性),樗樹根皮一兩五錢。上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茶湯下。(《攝生眾妙方》樗樹根丸)
⑨治產后腸脫不能收拾者:椿皮(取皮,焙干)一握。水五升,連根蔥五莖,漢椒一撮,同煎至三升,去渣,傾盆內,乘熱熏洗,冷則再熱,一服可作五次用,洗后睡少時。忌鹽、醉、醬、面、發風毒物,及用心、勞力等事。(《婦人良方》)
⑩治痔瘡:椿皮三錢,蜂蜜一兩。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拓展閱讀: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