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蒼二術,《神農本草經》稱“術”,列為上品,但未有白術和蒼術之分。至南北朝時期,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提出,“術乃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術葉細而無椏,根小苦而膏,可作煎用。”宋《本草衍義》云:“蒼術其長如大小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白術粗促,色微褐,氣味亦微辛苦而不烈。”
清《本草崇原》謂:“凡欲補脾,則用白術,凡欲運脾,則用蒼術,欲補運相兼,則相兼而用,如補多運少,則白術多而蒼術少,運多補少,則蒼術多而白術少,品雖有二,實則一也”。其實白術與蒼術二者性味、功效應用同中有異,主治癥候不盡相同,臨證還需辨別應用。
蒼術與白術的區別
區別:白術以益氣健脾為主,多用于脾虛濕困而偏于虛證者。
蒼術以苦溫燥濕健脾為主,適用于濕濁內阻而偏于實證者。
此外,白術還能利尿、止汗、安胎;蒼術還能發汗解表、祛風濕、明目。
總之白術與蒼術,古時統稱為“術”,后世逐漸分別入藥。二藥皆有健脾、燥濕功能,均可用治濕阻中焦,脾失健運之證。然白術以健脾益氣為主,為補脾要藥,適用于 脾虛濕困而偏于虛證者;蒼術以苦溫燥濕為主,為運脾要藥,適用于濕濁內阻而偏于實證者。
此外,白術還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常用治脾虛水腫及脾肺氣虛, 衛氣不固,表虛自汗,易感風邪,脾虛胎動不安等證。蒼術還有發汗解表、祛風濕及明目作用。常用治風寒夾濕表證,風濕痹證,夜盲癥及眼目昏澀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