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講的這味藥材在我國食用歷史中已經被采用了近2000年之久,可見它的功效是被大家極為認可的——敗醬草,其為敗醬草科植物黃花龍芽,白花敗醬(苦齋),以根狀莖和全草入藥,根在春秋季節采挖,去掉莖葉洗凈,曬干,全草夏秋采割,洗凈曬干,本品藥材來源較復雜,僅在民間應用,不見市售,所以,敗醬草的功效與作用圖片是什么呢?
敗醬草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含蛋白質、糖、食物纖維、鈣、磷、鋅、銅、鐵、錳等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胡蘿卜素、煙酸等。此外,還含有膽堿、酒石酸、苦味素等化學物質。宜食人群:營養豐富,一般人均可食用。忌食人群:脾胃虛寒者不宜吃,不能與蜂蜜共食。
敗醬草的作用:能清熱、涼血、解毒。對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急性細菌性痢疾、慢性支氣管炎、口腔炎、膽囊炎以及急慢性盆腔炎等癥都有一定的療效。用它外敷,還可治刀傷、燒傷、蜂螯蛇蝎咬傷與瘡癤腫痛等。除作藥用外,嫩根和葉可食用。還可作家畜飼料。其莖葉柔嫩多汁,在青鮮時,綿羊、山羊喜食。據牧民反映,它于春季對小畜有抓膘作用。
據《中藥志》說:今市售敗醬草主要有兩種:北方習慣使用菊科植物苣蒔菜的帶根全草;南方習慣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草全果;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菥蓂,亦為另一種藥物,《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淚出等病;敗醬草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