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種類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夏季比較常見,這是因為蛇是一種會冬眠的動物,進入冬季之后,蛇就會陷入冬眠,在春暖花開之后,蛇又會出現;很多人都比較害怕這種動物,我們都知道蛇是冷血動物,但是有的蛇也是具有藥用價值的,那么有一種黑線烏梢蛇你聽說過嗎?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這種蛇,針對這一問題,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文章的介紹吧。
烏梢蛇的簡介
烏蛇體是體型較大的無毒蛇類,全長可達2.5m以上。
性味歸經為甘、平,無毒。歸肝經。
有祛風,活絡,定驚的功效。
用于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疬惡瘡。
身體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條黃色的縱紋,體側各有兩條黑色縱紋,至體后部消失。
棲息于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帶,常在農田、河溝附近,有時也在村落中發現。
行動迅速,反應敏捷。
性溫順,不咬人。
以蛙類、蜥蜴、魚類、鼠類等為食。
形態特征
體全長可達2.5m以上。體背綠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條黃色的縱紋,體側各有兩條黑色縱紋,至少在前段明顯(成年個體),至體后部消失(有的個體是通身墨綠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黃色,后半身是黑色)。次成體通身縱紋明顯。
頭頸區別顯著,吻鱗自頭背可見,寬大于高,鼻間鱗為前額鱗長的2/3,頂鱗后有兩枚稍大的鱗片,上唇鱗8,第七枚最大,下唇鱗8~10,背鱗鱗行成偶數16-16-14,中央2~4行起強棱,腹鱗雄192~204,雌191~205,肛鱗二分,尾下鱗雄95~137對,雌98~131對。
烏梢蛇:人稱烏蛇、烏梢鞭、一溜黑、烏藥蛇等。成蛇體軀長達到2米,背面顏色由綠褐、棕褐到黑褐,也可分為黃烏梢、青烏梢和黑烏梢,有兩條黑線縱貫全身,此黑線在成年蛇的身體部逐漸隱色。李時珍《本草綱目》對其食用和藥用價值作過詳盡的說明。
在當時社會,烏梢蛇以其獨有的食、藥、保健療效,再一次被人們認識。
傳統的中藥中的烏蛇即為本蛇的干品,皮可獨立炮制“烏蛇酒”或“烏蛇膽酒”,此蛇長勢快適應性強、抗病力高、市場暢銷、很適宜人工養殖,母蛇每次產卵7-30枚,孵化期為45-5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