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疹、水痘等二類疫苗預防的疾病未必致命,但傳播速度快
衛生部2月18日公布了《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實施方案》,其中規定,在卡介苗、脊髓灰質炎、麻疹、百白破及乙肝疫苗等6種疫苗的基礎上,將甲肝、流腦、乙腦、麻腮風等二類疫苗納入一類范疇。
通過接種,乙肝等15種傳染病能得到有效預防。何為二類疫苗?它與一類疫苗如何區分?孩子都應接種嗎?
二類疫苗有哪些
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社區衛生和預防保健科科長辛翠華介紹,我國現有的疫苗按付費情況可分為兩類,即一類疫苗和二類疫苗。一類疫苗是由國家支付費用,全體兒童必須要注射的,又稱“計劃免疫類疫苗”,它是保障兒童不受傳染病威脅的第一道防線。
二類疫苗是第二道防御工事,也稱“計劃免疫外疫苗”,由父母承擔接種費用,包含十幾種疫苗。“其中,風疹、水痘、肺炎球菌、B型嗜血流感等疫苗的接種率非常高。”辛翠華說。據了解,嬰兒出生后,父母都會從出生醫院獲得一份《免疫預防接種證》,上面明確標出何時適宜接種哪類疫苗。“父母只要能負擔,就應按照接種證給孩子接種所有的二類疫苗。因為二類疫苗預防的疾病未必致命,但傳播速度非常快。如水痘在幼兒園有一人發病,可能幾天之內其他孩子都會被傳染。所以,防患于未然很重要。”
據了解,接種證已考慮到地域性差異,有些在本地區不存在的疾病,不會推薦當地兒童接種。同時,很多疫苗既有進口的、也有國產的,父母可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選擇。
接種時要注意副反應
有時,一類和二類疫苗的接種時間挨得很近,一些父母就想圖省事,幾個疫苗一起接種。辛翠華認為,這樣做很不妥當。“因為有些兒童接種疫苗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如果自行聯合接種,就無法辨別究竟是哪類疫苗引起的問題。一類疫苗與二類疫苗接種最好間隔兩周以上。即使有些疫苗需在同一天接種,那也要注意“分”一下左右胳膊或選擇打在臀部。
有些情況不宜接種
接種疫苗的目的是增強免疫力,但應注意有些情況不宜接種,否則事與愿違,還會出現嚴重反應。如正在發燒、體溫超過37.5攝氏度的兒童,應先查明發燒原因。發燒往往是流感、麻疹、腦膜炎等急性傳染病的早期癥狀,此時接種疫苗會加重病情,使病情復雜,給醫生診斷帶來困難。
有嚴重器質性疾病,如心臟病、肝病、腎病、結核的兒童不能進行接種。因為他們體質往往較差,對接種疫苗引起的輕度反應可能承受不住。同時,其身體器官不能承受額外的負擔,接種后肝臟解毒、腎臟排泄的負荷都會增加,這會影響患病器官的康復,還可能導致較重的副反應。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兒童如有癲癇史、驚厥史者,不應接種百日咳疫苗、流腦疫苗、乙腦疫苗。有些小孩患有肛門膿腫,就不能吃脊髓灰質炎疫苗了。
第一次接種,沒有經防保科體檢的孩子必須進行全面體檢,合格后才可接種。新生兒出生后的7天之內,保健科醫生要進行家訪,一個月最少做兩次體檢。確保沒有問題后,新生兒可在第一個月內開始接種疫苗。因此,孩子出生后要及時到當地醫院保健科進行登記,建立接種證和接種卡。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