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是中國人既定的習俗,月子餐更是產婦調養生息的重要來源。掌握均衡營養的飲食原則,就能在月子期間吃得營養又吃出健康。
所謂:“產前補胎,產后顧月內”,坐月子對母親、嬰兒都很重要,長輩們常要求要遵循古法。
她們甚至強調月子坐得好,體質才能調養得好,因此坐月子就成為產婦不能免俗的過程。
然而,坐月子這段期間,高熱量的麻油雞、麻油腰子、麻油豬肝、豬腳燉花生等藥膳不但是既定的食物;且料理務必要使用米酒水。另外,飲食建議中還規定產婦不能喝水、不能吃鹽等。面對種種的飲食限制,它的來由是什么?對于怕胖的媽媽們,心中一定也很納悶月子非得要吃得這么補嗎?
生產前,腰部交感神經興奮,促成子宮蠕動、陣痛、收縮,小孩才能從子宮中娩出。在這過程中,產婦的腰薦椎、子宮壁的肌肉、子宮頸、陰道、會陰容易受傷;同時也容易因失血過多而產生頭暈和口渴現象。為了調整體質,坐月子就成了休養生息的最好時機。
干姜和附子促進造血功能
育生中醫師李政育指出,臺灣女性多半血壓偏低,有貧血現象,如果要對抗缺氧的產后血暈和口干,人參可以發揮效果。另外,赤芍可緩解腹腔內瘀血性急迫性疼痛;干姜和附子對于能夠促進微細血管蠕動并促成大量快速造血,有助于減緩產后末稍供血不足的酸麻暈疼。
還有,自然產的產婦由于會陰裂傷,使用黃芩一方面能夠消炎;另一方面可退熱和止渴。至于杜仲可治腰酸;當歸和桃仁能促進腸子蠕動和子宮收縮,同時還能活血化瘀,這也是為什么坐月子要食補的理由所在。
以古法來說,坐月子食補的方式不外乎使用米酒水、老姜和麻油來烹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家醫科主任林君玉表示,月子期間,產婦忌吃冰冷食物,由于產后即有惡露,老姜的功用主要在于去寒,暖子宮并利于惡露排出。
至于麻油加酒則有利于子宮收縮,恢復孕前狀態。不過要注意的是,一旦惡露瞬間停止,則麻油加酒的使用量要減少,甚至改用苦茶油取代麻油,同時酒的使用量也要減量。對于剖腹產的產婦來說,由于有開刀傷口,產后一周內建議勿用酒,以免影響傷口愈合。
至于產婦本身的體質,有的屬于寒性體質;有的則屬于燥熱體質,在飲食上也有所區隔。燥熱體質者,例如長痘痘、長痔瘡、或是皮膚過敏者,林玉君建議應采涼補,也就是不用酒和麻油,僅用老姜烹煮;再不然就是以苦茶油和橄欖油取代麻油的使用。而寒性體質者,月子期間早晚可以喝四物湯補身,但是有感冒或是乳腺發炎的情況則不宜,以免產生發燒或是加速發炎的情況。
產后勿立即進補
很多產婦在產后,家人便會立即替她進補,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做法。由于產婦剛生產完,身體仍處在極度虛弱的狀態,同時腸胃的蠕動也較差,相對而言由于食物的消化與營養吸收功能尚未恢復。此刻若立即進補,體內的惡露尚未排盡,新的又來,容易延長惡露排出時間。
另外,林玉君也表示,產婦在醫院休養期間(自然產3天;剖腹產7天),切記不要吃藥膳以及喝生化湯。原因在于醫師可能替產婦施打子宮收縮劑或是治療其它病癥,立即飲用藥膳,恐怕容易引起傷口發炎。
所以一般建議,食補最好配合生理機能,采用階段性食補為宜。
豐胸 保濕 美白 防曬 抗皺 控油 除痘 祛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