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風的癥狀
-
參與醫生
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 王菲 副主任醫師

痛風的癥狀從發病開始可以分為四期,即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期、間歇期、慢性期。每一期有不同的特點,而且隨著高尿酸血癥的進展,最后累及腎臟,可導致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癥,甚至最后要進行透析。具體如下:
1、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多數患者發作前沒有明顯征兆,或僅有疲乏、全身不適和關節刺痛等,典型發作常于深夜因關節痛而驚醒,疼痛呈進行性加劇,在12小時內達高峰,呈撕裂樣、刀割樣或咬食感難以忍受。受累的關節及周圍組織常呈紅腫熱痛和功能受限的表現,多于數天或2周內自行緩解。首次發作多侵犯單關節,發生在第一跖趾關節居多,在以后病程中,大多數患者反復累及該部位;
2、間歇發作期:痛風發作持續數天或數周后可自行緩解,一般沒有明顯后遺癥狀,或僅僅是遺留局部皮膚的色素沉著、脫屑和刺癢等。之后進入無癥狀的間歇期,可歷時數月、數年或十余年后復發,多數患者在一年內復發,以后發作越來越頻繁,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癥狀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受累的關節一般是從下肢向上肢、遠端小關節向大關節發展,出現指、腕、肘等關節受累,癥狀趨于不典型;
3、慢性痛風石病變期:皮下痛風石和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是長期顯著的高尿酸血癥,是大量單鈉尿酸鹽晶體沉積于皮下、關節滑膜、軟骨骨質及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結果。皮下痛風石發生的典型部位是耳廓,也常見于反復發作的關節周圍、鷹嘴、跟腱和髕骨滑囊等部位。外觀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贅生物,皮膚表面菲薄,破潰后可排出白色粉狀或糊狀物,經久不愈,常與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并存。關節內大量沉積的痛風石,臨床表現為持續關節腫痛、壓痛、畸形及功能障礙;
4、腎臟病變期:尿酸鹽沉積于腎間質,導致慢性腎小管和間質性腎炎,繼而發生尿酸性尿路結石和急性尿酸性腎病。大量的尿酸結晶沉積于腎小管集合管等處,造成急性尿路梗阻,臨床可表現為少尿、無尿、急性腎功能衰竭等。所以痛風的癥狀是一個從輕到重逐漸發展的過程,每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表現。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