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手機看
分享
-
-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5分鐘搞懂腹股溝斜疝
- 5分鐘搞懂腹股溝斜疝
-
參與醫生
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 張勇 副主任醫師

腹股溝斜疝是經腹股溝管內環、腹股溝管、腹股溝管外環突出于體表的疝,占全部腹外疝的90%,絕大多數發生于男性患者,多見于兒童與青少年。起初癥狀不明顯,僅在患者站立、行走或劇咳等腹內壓增高時腹股溝區有脹墜感或輕微疼痛,以后腹股溝部、陰囊或大陰唇處發現有可復性腫塊,平臥或用手推撫后腫塊消失,隨病程延長而沉重下墜感加重;若疝內容物與疝囊粘連時則不易回納稱為難復性疝;有時腫塊不能回納,伴腹痛、惡心、嘔吐等腸梗阻癥狀,則發展為嵌頓疝或絞窄疝。種類可分為先天性斜疝與后天性斜疝兩種,兩者發病機制完全不同。先天性斜疝與嬰兒出生后腹膜鞘狀突未閉有關;后天性斜疝與腹股溝解剖缺陷及生理保護機制失效有關。腹腔內壓增高是促進各種腹外疝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情況下,人直立時,內臟下垂,垂入下腹及盆腔,腹股溝區腹壁受到壓力比平臥時增加了3倍,有促進腹股溝斜疝形成的作用。在某些生理和病理情況下如重體力勞動、慢性便秘、肝硬化腹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腹內壓增高并持續存在,會破壞腹股溝區的解剖結構和生理防衛功能。同時,腹腔內壓力可使內臟直接突破內環,進入腹股溝管形成腹股溝斜疝。其確診十分困難,需借助疝造影術、B超、立位X線平片、CT掃描等手段進行輔助檢查。可行手術治療,如傳統疝修補術、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等,和非手術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患者術后應注意休息、不可進行過度體力勞動、避免污染傷口敷料、出現癥狀及時向醫生反映、不要用力咳嗽、注意隨診。日常應注意避免腹內壓增高,對于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應避免早產,避免因先天發育不全引起此病。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