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手機看
分享
-
-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為什么一次比一次更容易脫位
- 為什么一次比一次更容易脫位
-
參與醫生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楊睿 主任醫師

這個問題要回到肩膀的解剖上,肩膀的解剖是這樣的,肱骨頭是個非常大的頭、是個很大的球形結構,肩關節盂是個很小的盤狀結構。這樣的結構,一個大頭在一個小的盤子上,本身解剖結構就容易產生脫位。肩膀的解剖結構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肩膀從地面上解脫出來之后的最靈活的關節,需要180°的活動范圍,靈活關節必然是這樣的解剖結構。大頭小盂即小盤,這種解剖結構非常容易脫位,前方組織在脫位時會遭到破壞,遭到破壞其實在預防脫位、在解剖上也有所設置。人體的設置非常精妙,有一層像網兜一樣的結構叫盂唇、盂肱韌帶復合體,在這里兜住整個肱骨頭,盂唇是個加高的結構,像高爾夫球垛有個邊緣加高的盤子,所以頭就不容易掉下來。當發生第一次脫位的時候,盤子的邊緣會有損害,兜住肱骨頭的盂肱韌帶復合體也會發生損害,會在異常的解剖位置上塌下去,所以頭在盤子上沒有東西保護它,就更容易掉下去。而且每次脫位時,頭和盂骨性結構發生劇烈的摩擦和相互擠壓,造成盂上的骨質一次次磨損,盤子越變越小,造成頭上的骨質壓縮坑越來越深,球上結構也會變得沒那么圓滑,變得非常容易形成對吻性的損傷,一次比一次容易脫位,這是由解剖學基礎和損傷的機理造成的。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