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良肢體位
-
參與醫生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 周國平 主任醫師

良肢位顧名思義就是有利于患者康復最好的一種體位,一般良肢位有三種,分別是患側臥位、健側臥位和仰臥位。1、患側臥位就是患側在下的體位,現在這個患者我們以他的右側為患側為例,也就是右側做癱瘓為例。患側位就是頭部枕在一個高矮適中的枕頭上面,最好有利于固定他的頭部,不讓它左右能夠很大幅度的擺動。患側的上肢肩關節要往外,往前平伸,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能夠是背屈的一個狀態,手心往上。這個位置最關鍵的一點是患側的上肢的肩關節必須盡量往前伸,不能往后伸。如果往后伸,身體就會壓住肩關節,不利于上肢的血液循環,還有容易導致肩關節的半脫位。健側的上肢自然的放在身體的一側,對于患側的下肢,髖關節盡量的往后伸展,所以往后伸展的位置,膝關節所以彎曲。踝關節是一個背屈的狀態,盡量是個90°的方向。健側的下肢呈踏步的狀態,踏步是走路要提起腳步走路的那種狀態。為了不讓它壓迫下肢,在健側的下肢下面墊兩個枕頭。墊枕頭的時候注意不能讓踝關節處于一個下垂的一種狀態,這種體位對身體,尤其是對患側起一個拉伸的作用,提高他的感覺的輸入,有利于防止患側的上下肢出現一種痙攣的狀態;2、第二種姿勢就是健側臥位,所以健側臥位就是癱瘓側的體位在上面,正常的那一側在下面。要求患側的上肢往前平伸,前面墊兩個枕頭,肘關節平伸,腕關節也平伸。下肢墊一個枕頭,處于一個屈髖和屈膝的體位,踝關節不能夠往下垂。這個體位有利于患側減輕痙攣的狀態,同時也有利于患側血液的循環,以預防水腫的發生;3、第三種體位是仰臥位,仰臥位就是平躺在床上,頭置于高低適中的枕頭上面。上肢主要肩關節下面要有一個枕頭,不讓肩關節往下垂。上肢處于一個外展外旋位,置于枕頭上。注意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背屈,掌心向上。處于外展外旋位的時候,要在上臂與身軀的之間放一個轉頭的毛巾,避免上肢處于內收內旋位。下肢要在髖關節下面墊一個枕頭,防止髖關節外展和下肢處于外展位。
良肢位在臨床當中具體應交替使用,每一個體位一般來講最多不要超過2個小時,也就是說在2個小時之內要輪換一個體位,根據臨床當中他的具體癥狀,重點的可以選擇某些體位去應用。良肢體位的主要目的:1、預防壓瘡或者褥瘡。因為中風病人躺的時間比較長,如果長時堅持一個體位,容易導致褥瘡;第二個是為了預防肢體的痙攣;第三個是預防關節攣縮狀態。所以在晚上休息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堅持輪換體位,不能保持一個位置睡到大天亮。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