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類別】:果實/種子類
【性味】:苦辛,微溫。
①《本草圖經》:味苦。
②《醫學啟源》:氣溫,味辛?!吨髦蚊卦E》云,性寒,味苦。
③《會約醫鏡》:味苦辛微酸。
【歸經】:入肝、膽經.
①李杲:足厥陰、少陽經之引經藥。
②《湯液本草》:足厥陰經引經藥,又入手少陽經。
③《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脾二經。
④《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
【入藥部分】:為蕓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種橘類的未成熱的果皮或幼果。
【產地和分布】: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主產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產。在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形態特征】:橘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m。枝細,多有刺。葉互生;葉柄長0.5-1.5cm,有窄翼,頂端有關節;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llcm,寬 1.5-4cm,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為波狀,具不明顯的鈍鋸齒,有半透明油點?;▎紊驍刀鋮采谥Χ嘶蛉~腋;花萼杯狀,5裂;花瓣5,白色 或帶淡紅色,開時向上反卷;雄蕊15-30,長短不一,花絲常3-5個連合成組;雌蕊1,子房圓形,柱頭頭狀。柑果近圓形或扁圓形,橫徑4-7cm,果皮 薄而寬,容易剝離,囊瓣7-12,汁胞柔軟多汁。種子卵圓形,白色,一端尖,數粒至數十?;驘o。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氣虛者慎服。
①《仁齋直指方》:有汗者不可用。
②《本草蒙筌》:老弱虛羸,尤宜全戒。
③《本草經疏》:肝脾氣虛者,概勿使用。
【青皮的功效與作用】:疏肝破氣;消積化滯。主肝郁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癥瘕積聚;久瘧癖塊。用于胸脅脹痛,疝氣,乳核,乳癰,食積腹痛。
①《本草圖經》:主氣滯,下食,破積結及膈氣。
②《醫學啟源》:《主治秘訣》云,厥陰、少陽之分有病用之。破堅癖,散滯氣,去下焦諸濕,左脅有積氣。
③《綱目》:治胸膈氣逆,脅痛,小腹疝氣,消乳腫,疏肝膽,瀉肺氣。
④《本草備要》:除痰消痞,治肝氣郁結,脅痛多怒,久瘧結癖,疝痛,乳腫。
⑤《現代實用中藥》:治胃痛,吐逆,解熱,消痰水。
【附方】:
①治肝氣不和,脅肋刺痛如擊如裂者:青橘皮八兩(酒炒),白芥子、蘇子各四兩,龍膽草、當歸尾各三兩。共為末,每早晚各服三錢,韭菜煎湯調下。(《方脈正宗》)
②治心胃久痛不愈、得飲食米湯即痛極者:青皮五錢,玄胡索三錢(俱醋拌炒),甘草一錢,大棗三個。水煎服。(《方脈正宗》)
③治食痛、飽悶、噫敗卵氣:青皮、山查、神曲、麥芽、草果。為丸服。(《沈氏尊生書》青皮丸)
④治疝氣沖筑,小便牽強作痛:青橘皮八兩(醋炒),胡蘆巴二兩,當歸、川芎、小茴香各一兩(俱酒洗炒)。研為末,每早服三錢,白湯調下。(《方脈正宗》)
⑤治瘧疾寒熱:青皮一兩(燒存性)。研末,發前溫酒服一錢,臨時再服。(《圣惠方》)
⑥治因久積憂郁,乳房內有核如指頭,不痛不癢,五、七年成癰,名乳癌:青皮四錢。水一盞半,煎一盞,徐徐服之,日一服,或用酒服。(朱震亨)
⑦治傷寒呃逆:四花青皮(全者),研末。每服二錢,白湯下。(《醫林集要》)
⑧治積聚:青皮、陳皮、黃連(姜汁炒)各30g,香附(童便浸)120g,蒼術、半夏、針砂(醋炒)各60g,白術、苦參各15g,上為細末,面糊為丸。方中青皮舒肝破氣,消積化滯,為君藥。(《丹溪心法》小溫中丸)
⑨治肝脹,脅下滿而痛引小腹:青皮(醋炒)4.5g,柴胡(醋炒),烏藥、陳皮、延胡索各3g,炮姜、木香各1.5g,蒺藜12g,郁金6g,花椒子(打碎)24粒。水煎服。方中青皮舒肝破氣,消積化滯,為君藥。(《圣濟總錄》青陽湯)
⑩治三焦脹,氣滿腹中,空空然響:青皮、枳殼、大腹皮各等分。水煎服。若上焦脹加桔梗;中焦脹加蘇梗;下焦脹加木通。方中青皮舒肝破氣,消積化滯,為君藥。(《癥因脈治》枳殼青皮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