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干姜的炮制方法,各家本草記載略有出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日曝曬”。
其他的步驟主要有兩點值得討論:
其一,去皮與否。《名醫別錄》中即有“水淹三日,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刮去皮,然后曬干,置瓷缸中釀三日,乃成”的記載。我們知道,生姜皮性味辛、涼,主 和脾行水。明代《本草蒙荃》一書中即有“去皮熱,留皮涼”的記載。因此,生姜皮與生姜之辛溫之性不和,更與干姜辛熱之性不容,當別為兩藥,在生姜和干姜入 藥時,宜去皮為佳。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在所有的姜的炮制品中,生姜皮中的揮發油含量最低,這也能說明去皮與否的問題。
其二,水泡與否。《錄名醫別》《圖經本草》等藥學著作都有生姜水泡后日曬為干姜的記載,有些醫藥學著作將這一步驟稱為“水釀”。從傳統中醫藥學理論來講,通過水泡,可以減弱姜的辛溫之性,使解表力減弱,功專和中。但是,這一步驟是否必須,尚有待于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