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癥消積
殺蟲;截瘧。主癥瘕痞塊;蟲積;食積;胸腹脹滿;冷痛;瘧疾;痢疾。用于肉食積滯,瘀血癥瘕,腹中痞塊,蟲積腹痛。
2.除臭止臭
《唐本草》注云:“體性極臭而能止臭,亦為奇物也。”《本草乘雅半偈》注云:“極臭之物,當與極香同旨,故得以臭止臭。”又記日;“元時充食料,根名穩展,用淹羊肉,轉更香矣,盛亦不色變。”《本草綱目》亦載:“常食用之,云去臭氣。”故臨床用治1:1臭,汗臭和腋臭等證。
3.行氣化瘀
本品辛散苦降,行氣解郁,兼入血分,破血祛瘀,有消積除痞之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載其能“消積,散痞,用于肉食積滯,瘀血瘕瘕,腹中痞塊,” 《景岳全書》說:“積聚之病,凡飲食、血氣、風寒之屬皆能致之。”瘕瘕積聚之證,多因肝脾受損,臟腑失和,氣機阻滯,瘀血內停,或兼痰濕凝滯,因而成病。”《丹溪手鏡》曰:“瘕者,系于氣,瘕者,系于血。”提出:“凡積病不可用藥下,使損真氣,病亦不去,當用消積藥使之融化。”《本草求真》曰:“其味既兼辛與溫,則氣更活不滯,故書載治痞辟穢,服之最為得宜,”因而阿魏常用于肝氣郁滯,食滯痰阻,氣滯血阻,瘀血內結等,所致之癓瘕積聚,皆可用本品治療。
4.殺蟲消積
阿魏辛苦溫,蟲得辛則伏,得苦則下,得溫則除,為殺蟲之良藥。因此臨床可治蛔蟲、絳蟲、鉤蟲、蟯蟲、姜片蟲等病:早載于《唐本草》謂之:“主殺諸小蟲。”
5.辟穢解毒
該藥既辛且苦,辛能行散陽邪之毒,苦能降陰邪之毒,又當其極臭,辟穢解毒。凡誤食毒蕈,或死畜臭肉,皆可應用。故《日華子本草》曰:“御一切蕈菜毒。”《本草匯編》曰:“解自死牛、羊、馬肉諸毒。”
6.溫中止痛
《本草正》載其性熱,入脾胃,溫中敬寒,行氣止痛。凡脘腹疼痛,屬寒凝滯,癥見:胃痛暴作、惡寒喜暖、脘腹得溫則痛減,遇寒則痛增,口和不渴,喜熱飲,苔薄白,脈弦緊者,均宜用之。
7.截瘧
瘧疾為瘧邪侵入人體,伏于半表半里,內搏五臟,橫連募原,而行起以寒戰、壯熱、頭痛、汗出、休作有時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疾病。本品具有:最辛、走竄之力盛;最溫,溫散之功更助辛行,則而透達募原,竄游五臟,祛除伏于半表半里等處瘧邪,以施除邪截瘧;溫陽透邪之效。因此,臨床用于治療瘧疾。其物又極臭,有辟穢、解毒、除瘴之長,宜用于較重的瘴瘧。王謬《百一選方》載:“夔州潭遠病瘧半年。故人竇叟授方:用真阿魏,好彤砂各一兩,研勻,米糊和,丸皂子大。每空心人參湯化服一丸,即愈。世人治瘧,惟用常山,砒霜毒物,多有所損。此方平易,人所不知。”
8.升清降濁
《內經》曰:“氣厚者為陽”。阿魏體氣極臭,是為陽中之陽。《內經》又早:“陰成形。”本品為液狀沿于根部,取出之汁,久乃堅凝,而為陰中之陰。加之味苦。故曰一物兩極。功能正如《本草乘雅半偈》曰: “阿,倚也,衡也,上倚以下取平,權輕重,度長短,故主諸疾,倚之各取其平。”該藥專入脾胃兩經,本為一物兩極;極陽之辛溫,能溫中健脾,升舉陽氣上行;極陰之沉苦,又能降逆胃氣,導瀉濕濁下行。用治霍亂最效。而霍亂由外感時邪,內傷飲食,濕壅中焦,升降格拒、引起脾胃功能紊亂,運化失司,脾陷胃逆,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相干,揮霍撩亂成病。《景岳全書》曰:“治法,當引清氣上升,使濁氣下降,無有不安。”因此,《本草綱目》日其:“主霍亂心腹痛。”阿魏升清降濁,以治療霍亂甚效,加上此物“功能捷如影響,第臭惡特甚”(《本草乘雅半偈》)。故宜治霍亂之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