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為楝科落葉喬木川楝干燥成熟果實,是中藥疏肝理氣的代表性藥物,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胃脘脹滿、脅肋疼痛等不適癥狀。但是該藥的安全性并非完全可靠,川楝子已成為中藥引發肝損傷常見的藥物之一。我國《藥典》及中藥學著作等均有記錄,稱川楝“有小毒”。川楝子殺蟲功效不錯,曾被用來治療蛔蟲等腸道寄生蟲病,后發現有毒,尤其是肝臟毒性作用較大,現在已經很少用于驅蟲治療。而作為疏肝理氣的主打藥物依然廣泛用于心腹疼痛等病癥。
1.使用川楝子時一定要注意
(1)適量服用,根據《藥典》所明確要求,該藥的湯劑每日口服劑量為3~10克;
(2)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臟蓄積毒性;
(3)小兒慎用,肝、腎病患者禁用;
(4)川楝子忌用鐵器煮、炒,因為該藥所含鞣質可與鐵生成鞣酸鐵而降低藥性。不少中成藥中也含有川楝子,需要引起注意:療程要短,劑量要適中。
2.治療胃痛是一誤區
由于古代病癥的描述比較宏觀,膽痛與胃痛的部位都是在上腹部和劍突下,在中醫屬胃脘部位,后來就有人就將上腹部和劍突下的疼痛理解為胃脘痛,川楝子就被理解為治療胃病的常用藥了。川楝子有胃毒性,長期使用能損害胃黏膜,加重炎癥和潰瘍。臨床早已發現,川楝子能加重胃痛和惡心的癥狀。由于中醫是復方治療,有時不易分清是什么藥引起的,因而沒有引起重視。
3.治療肝炎更是一個誤區
清代名醫魏玉璜的著名方劑一貫煎,是用五六味養陰藥,加入一兩味不香燥傷陰的理氣藥組成的,《柳州醫案》中的大部分醫案都是如此。魏玉璜本人并沒有為該方定出方名,是后人認為其醫案處方一以貫之,因此定名為一貫煎。魏玉璜養胃陰、養肝陰的治療大法對中醫是一大貢獻。
《柳州醫案》中不香燥傷陰的理氣藥,除川楝子外,還有延胡索、白芍、枳殼等。
不太香燥傷陰的理氣藥還有很多,如郁金、佛手、青皮、陳皮、枳實、八月札、大腹皮等,都可挑選使用。
川楝子有肝毒性,有肝損害。現臨床治療陰虛型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一貫煎和川楝子是常用的方藥。尤其是對于慢性肝炎濕熱較重的病人,川楝子通了大便,病人會感到腹脹和肝痛有所減輕,能取一時之效。
由于是復方治療,在許多降酶藥中,加入一味川楝子,對于肝炎不重的病人,只不過是延緩了轉氨酶的下降的過程,影響療程;如果長期使用,還會加重肝臟損害,影響轉氨酶和膽紅素的下降。尤其對那些頑固的慢性乙型肝炎、重癥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川楝子會加重肝臟的損害,決不可以隨意使用。
脂肪肝現在已經是非常常見的疾病了,該病也有轉氨酶升高。用川楝子通了大便,也會感到癥狀減輕,但如果長期使用,會影響轉氨酶的下降。
川楝子治療慢性胃病和慢性肝病是一使用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