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蓯蓉為中國傳統中醫特有藥物,那么你知道中藥肉蓯蓉嗎?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肉蓯蓉的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有哪些?下面就跟隨康網小編來了解一下中藥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以及用法用量和禁忌注意吧。
肉蓯蓉的簡介
【來源】:該品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 Ma的干燥帶鱗葉的肉質莖。
【采制】: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或剛出土時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曬干。
【性味】 :歸經甘、咸,溫。歸腎、大腸經。該品扁圓柱形,稍彎曲,長3~15cm,直徑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片,通常鱗片先端已斷。體重,質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植物形態】:多年生寄生草本,高80~100cm。莖肉質肥厚,不分枝。鱗葉黃色,肉質,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穗狀花序頂生于花莖;每花下有1苞片,小苞片2,基部與花萼合生;背面被毛,長約為花莖的1倍,花萼5淺裂,有緣毛;花冠管狀鐘形,黃色,頂端5裂,裂片藍紫色;雄蕊4。蒴果卵形,褐色。種子極多,細小?;ㄆ?5~6月。不分枝,下部較粗。葉肉質,鱗片狀,螺旋狀排列,淡黃白色,下部葉緊密,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5一15毫米,寬10-20毫米,上部葉稀疏,披針形或窄披針形,長10一40毫米,寬5一10毫米。穗狀花序頂生,伸出地面,長15一50厘米,有多數花;苞片線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4厘米,寬5一8毫米、與花冠近等長;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與花萼近等長;花萼鐘狀,長10一15毫米,5淺裂,裂片近圓形;花冠管狀鐘形,長3-4厘米,淡黃白色,管內彎,里面離軸方向有2條鮮黃色的縱向突起,裂片5,淡黃白色、淡紫色或邊緣淡紫色;雄蕊4,2強,近內藏;子房橢圓形,白色,基部有黃色蜜腺,花柱細長,與花冠近等長,柱頭近球形。蒴果卵圓形,2瓣裂,褐色;種子多數,微小,橢圓狀卵圓形或橢圓形,長0.6一1毫米,表面網狀,具光澤。
肉蓯蓉的功效與作用
肉蓯蓉含有豐富的生物堿、結晶性的中性物質、氨基酸、微量元素、維生素等成分。能補腎陽、益精血,能
抑制“陽虛”癥狀的出現,防止體重減輕。可有效地預防、治療男子腎虛陽痿、遺精早泄及女子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等疾病。
肉蓯蓉的禁忌注意
1、相火偏旺、胃弱便溏、實熱便結者禁服。
2、《得配本草》:忌銅、鐵。火盛便閉、心虛氣脹,皆禁用。
3、《本草經疏》:泄瀉禁用,腎中有熱,強陽易興而精不固者忌之。
肉蓯蓉的選方
1、濟川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主治腎虛氣弱,大便不通,小便清長,腰酸背冷。
2、地黃飲子(《皇帝素問宣明論方》),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主治瘖痱證,舌強不能言,足不能用,口干不欲飲。
3、無比山藥丸(《備急千金要方》),健脾益胃,培元滋腎,主治虛勞損傷,肌體消瘦,腰酸膝軟,目暗耳鳴,飲食無味。
4、加味四斤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主治肝腎不足,熱淫于內,筋骨痿軟,行走無力,腰膝酸軟,潮熱時作,飲食無味。
5、菟絲子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少腹拘急,四肢氣短、夜夢驚恐,精神困倦,喜怒無常,小便清長,房室不舉等。
6、菟絲子散(《醫宗必讀》 ),主治膀胱虛寒,小便不禁或過多。
7、肉蓯蓉丸(《醫心方》),主治男子五勞七傷,陽痿不起,小便淋漓,尿色赤黃。
8、參茸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主治體虛神疲,耳鳴心悸,遺精早泄,貧血萎黃,神經衰弱。
9、潤腸丸(《世醫得效方》),主治津液虧少,大便秘結。
擴展閱讀:肉蓯蓉的挑選知識
肉蓯蓉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帶鱗葉的肉質莖。主產于內蒙古、甘肅、新疆、青海等地的沙質土壤和半沙質的草原地帶。蓯蓉它比較平補,補益力量還比較大,適合長期進補,因為對人的補益是和人參相似的,所以它有沙漠人參之稱。
肉蓯蓉肉質莖呈長扁圓柱形,長3至15厘米,直徑2至8厘米,下粗上細。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葉,鱗葉菱形或三角形。體重,質硬難折斷。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木部約占4/5,有時中空。氣微,味甜,微苦。以條粗壯,密生鱗葉,質柔潤者為佳。
商品有淡蓯蓉和咸蓯蓉兩種,淡蓯蓉以個大身肥、鱗細、顏色灰褐色至黑褐色、油性大、莖肉質而軟者為佳。咸蓯蓉以色黑質糯、細鱗粗條、體扁圓形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