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性味甘平,具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甘緩益脾、潤肺止咳、矯味的功效。因而蜂蜜作為中藥炮制中重要輔料,其作用很早就被傳統醫學所重視,并在中藥炮制中應用。
蜜炙法是將蜂蜜置于鍋中,沸騰后加入藥物飲片,拌炒至松散不粘手為度,用蜜量為藥量的5%—40%。蜜炙法多用于止咳平喘和補脾益氣的藥物。
有增強藥物的滋補強壯作用如蜜炙黨參、黃芪、款冬花、甘草等。用蜂蜜作輔料炮制款冬花、百部等可以引到協同作用,增強冬花、百部的療效,它們是“相使” 為用。甘草,生用味甘而溫涼,以瀉火解毒見長,甘草蜜炙后,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其性味功能也隨之變化。炙甘草具有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的功能,用于脾胃虛弱、氣虛血少,心悸動,脈結代,虛煩失眠,大便干結等癥。
有增強藥物潤肺止咳的作用如蜜炙麻黃、紫菀、杏仁、枇杷葉等。紫菀,生用苦甘而微溫,降氣化痰之力較強,但瀉肺氣,故只用于肺氣閉寒、咳嗽痰多的患者。經甘潤滋補的蜂蜜炙后,則潤肺止咳作用較強,臨床用于肺癆咳嗽,痰中帶血或肺燥干咳等癥。
有緩和藥性的作用如麻黃,所含成分為揮發油和生物堿、麻黃堿,生用揮發油成分發汗力較猛,身體素弱或寒邪不太甚者,恐難承受。經蜜炙后,其揮發油成分大量減,而止咳平喘的麻黃堿減少甚微。因此,炙麻黃發汗作用降低,緩和了多汗亡陽之慮,增強了潤肺平喘功能。
能矯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馬兜鈴,其味苦劣,對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蜜炙后,除了增強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還能矯味,以免引起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