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鑒定】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Kunze)J.Sm.的干燥根莖。此蕨營養葉似槲葉,故名槲蕨。其根莖是治療跌打骨折的要藥,故名骨碎補。因其根莖曲折似生姜,生于猴子常到的樹干或巖石上,故名猴姜。申屬猴,故又名申姜。
【本草品種考證】骨碎補的始載本草《本草拾遺》云:“骨碎補似石韋而一根,余葉生于木。嶺南虔、吉亦有。本名猴姜,開元皇帝以其主傷折,補骨碎,故作此名耳。”《本草圖經》日:“骨碎補生江南,今淮、浙、陜西、夔、路州郡亦有之,上有黃毛及短葉附之,又有大葉成枝,面青綠色,有黃點;背青白色,有赤紫點,春生葉至冬干黃,無花、實,惟根人藥。”《本草衍義》日:“此物苗每一大葉兩邊,小葉槎牙,兩相對,葉長有尖瓣。”李時珍日:“其根扁長,略似姜形。其葉有椏缺,頗似貫眾葉。”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骨碎補相符。但歷代本草所載骨碎補品種較為復雜,有些種類難以確定。
【植物形態鑒定】多年生附生草本,高20~40cm。根莖肉質粗壯,長而橫走,密生棕黃色鉆狀披針形有睫毛的鱗片。葉二型,槲葉狀的營養葉多數,灰棕色,無柄,葉片革質,卵形,長5~7cm,寬3~6cm,頂端急尖,基部心形,上部羽狀淺裂,裂片三角形,葉脈粗,葉背面被短毛;孢子葉綠色,葉片紙質,無毛,矩圓形,長20~40cm,寬10~20cm,基部漸狹而下延成有翅的短柄,中部以上深羽裂,裂片7~13對,互生,長4~l0cm,寬2~3cm,先端銳尖,邊緣具不明顯的疏缺刻,葉脈網狀,粗而凸出。孢子囊群圓形,生于內藏小脈的交接點上,沿主脈兩側各有2~4行,無蓋。
【藥材性狀鑒定】本品呈扁平長條狀,多彎曲,有分枝,長5~15cm,寬1~1.5cm,厚2~5m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鱗片,柔軟如毛,經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兩側及上表面均具突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少數有葉柄殘基及須根殘留。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紅棕色,維管束呈黃色點狀,排列成環。氣微,味淡、微澀。
【藥材顯微鑒定】本品根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小形細胞,表皮以內為基本薄壁組織,薄壁細胞壁波狀彎曲,含少數淀粉粒。維管束周韌型,17~25個散列成環狀。每個維管柬的外周可見內皮層,由一層細胞組成。鱗片著生處的表皮凹入,鱗片柄著生于凹入處的底部,鱗片的基部呈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