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是能夠清熱解毒,消炎殺菌的作用,是中醫中傳統的中藥之一。那么,秦艽藥理作用是什么?
秦艽是中國重要的傳統中藥之一,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秦艽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名醫別錄》稱“秦艽能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秦艽是中藥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病必不可少的藥物。其性味歸經為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胃、肝、膽經。功效為袪風濕,舒筋絡,清虛熱。
秦艽藥理作用為:
1.抗炎:秦艽堿甲能減輕大鼠的甲醛性“關節炎”,腹腔注射(90毫克/公斤)的效果與水楊酸鈉200毫克/公斤相當。對大鼠蛋清性“關節炎”亦有作用,如預先注射氯喹或秦艽中性乙醇浸劑、水楊酸鈉、皮質酮都能減輕關節腫脹的程度。并加速其消退。秦艽堿甲與氯喹、皮質酮及秦艽中性乙醇浸劑相似,但較水楊酸略強。
2.對中樞神經系統:秦艽堿甲小劑量對小鼠、大鼠的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較大劑量則有中樞興奮作用,最后導致麻痹而死亡。它本身無催眠作用,卻能增強戊巴比妥的催眠麻醉作用。較小劑量能抑制狗腸瘺因灌注氯化低汞所引起的反射性腸液分泌,即抑制了狗的神經系統。
3.秦艽堿甲對大鼠有一定的鎮痛作用,但較短暫;對小鼠(熱板法)亦有一定的鎮痛作用,如與玄胡索、草烏等并用,可使作用增強。
需要說明的是,是藥三分毒,消費者用藥更要謹慎。最好根據自身狀況,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