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千金子為大戟科植物續隨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種子。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古代炮制方法】宋代有制霜的方法(《證類》)。元代亦用制霜法(《世醫》)。明代另增加了炒法(《普濟》)和酒浸(《醫學》)。清代亦沿用制霜(《備要》)的方法。
【現代炮制方法】
1、千金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泥沙,洗凈,取出曬干。用時搗碎。
2、千金子霜:取凈千金子,搓去種皮,碾如泥狀,用紙包裹微烤后,壓榨去油,或用布包嚴置蒸屜內蒸熱,壓榨去油,如此反復操作,至藥物不再黏結成餅,碾細備用。
【飲片性狀】千金子呈橢圓形或卵圓形,長5~6mm,直徑3~4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具不規則網狀皺紋,網孔凹陷處灰黑色,形成細斑點;一側有縱溝狀種脊,頂端為突起的合點,下端為線形種脊,基部有類白色突起的種阜或脫落后的疤痕;種皮薄脆,種仁白色或黃白色,富油質;氣微,味辛辣。千金子霜為淡黃色粉末,微顯油性,味辛辣。
【質量標準】千金子霜含脂肪油應為18.0%~20.0%。千金子含千金子甾醇不得少于0.35%。
【炮制目的】千金子味辛,性溫;有毒。歸肝經、腎經、大腸經。具有逐水消腫,破血消癥的功能。
千金子為峻瀉逐水藥,生品毒性較大,作用峻烈,多供外用,常用于頑癬、疣贅、蛇咬傷;內服宜慎,用于肝硬化腹水或晚期血吸蟲病。千金子制霜后能緩和瀉下作用,并降低毒性,可配入丸散劑內服,用于水腫脹滿,積聚癥塊,諸瘡腫毒。
【應用選擇】
1、生用
(1)頑癬、疣贅:用千金子研末外敷。
(2)肝硬化腹水或晚期血吸蟲病:若屬水腫實證,體質尚好,大小便不通暢者,可取白色子仁,搗成泥狀,裝入膠囊,每次服6g,清晨空腹服用,服后3小時內可見唾液分泌增加、頭暈、惡心、腹瀉,3小時后恢復。病情輕者單服1次便見效。一般每5天服1次,共服2~3次,具有逐水消腫功效。忌食堿鹽和難消化食物(《中藥臨床應用》)。
(3)蛇咬傷:與重樓共為散劑,酒服1.5g,兼用唾液調和少許敷傷處,用于蛇咬腫毒,煩悶欲死(《海上集驗方》)。
2、制用(千金子霜)
(1)水腫脹滿:單用千金子去油制霜內服,治水氣腫脹(《斗門方》),或用千金子霜每次服0.3~0.5g治肝硬化腹水或晚期血吸蟲病體質較差者(《中藥臨床應用》)。亦可與大黃配伍,酒、水為丸,白湯送服,治陽水腫脹(《摘玄方》)。
(2)癥瘕積聚:與活血去瘀理氣藥同用,力甚猛,用之得法,療效頗捷。臨床現已少用于這方面。與當歸等同用,一偏養血活血,一偏行血散瘀,活血散瘀而不傷正。扶正而不致氣血壅滯,可用于寒凝血瘀,癥瘕積聚。
(3)惡瘡腫毒:紫金錠,與紅芽大戟、山慈菇(去皮,洗,焙)、文蛤(洗、焙)、麝香等同用,能攻毒療瘡,外用治諸瘡腫毒;內服可治瘟疫,喉痹,心胃氣痛,嘔吐泄瀉等多種疾病(《百一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