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為塊根植物,對土壤選擇較為嚴格,應選擇陽坡地段地勢較高,陽光充足,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肥沃,水源方便,能排能灌,在海拔1800-2600米地區,中性反應的油沙土和白沙土及灰湯土栽培最為適宜。種植后生長良好,植株健壯,支根多,病害少,塊根大,產量高,質量好,但川烏切忌連作,前作最好是洋芋和玉米地塊為宜。要合理輪作,否則易產生病害,嚴重影響產量。
川烏對整地要求嚴格,洋芋、玉米收獲后,應及時耕翻、坑土,使土壤充分熟化,增加肥力,減少病蟲害。播種前再抄犁2次。曝曬數日打垡,使土壤充分勻細、疏松、做到地平垡子細。理墑:按東西向每墑2米寬,拉直繩子,兩頭插穩木樁再開溝,溝寬30公分,溝深20-30公分,播種后,依次按相同方法和距離進行理墑。
根據幾年試驗結果及經驗,最佳播種節令為11月初中旬,“立冬”節為宜,最遲11月底,過早過遲都會影響產量。
川烏塊根的大小關系著產量的高低。根據幾年的試驗結果:播種塊根以每公斤150個為宜,每畝播種量100-120公斤,過大過小產量都不理想。過大收獲時單位面積產量高,但減去播種量,其產量還不如150個的,過小雖然單位面積的播種量減少,但由于母體養份供應不足,幼苗細弱,長勢差,產量低,經濟效益也不好。
每畝以15000株為宜。具體方法是:每墑墑寬2米,播種8行,墑間溝寬33公分,行距30-40公分,株距18-20公分,過密通風透光條件差,下部葉片白粉病嚴重,個體生長發育不良,產量低,質量也不好;過稀雖然個體生長發育良好,但群體產量不高,經濟效益不好。
播種方法采用開溝條播,溝深18-20公分,塊根按大小分開播種,注意播種時塊根"倒栽"芽向下,根向上,這是高產措施之一。播種時每畝施用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公斤,磷肥50公斤,最好是兩種肥拌合后施用,尿素6公斤,施后再蓋上一層3-5公分的細土。
幼苗有6-8片葉子時,追施第一次廄糞水,具體方法是:先把優質的羊、豬糞泡成糞水,然后以50公斤清水兌6-8公斤糞水或兌尿素0、3-0、5公斤施用。施用的原則是:濃度要稀,施用量要大,既施了肥又抗了旱。第二次追肥在植株開花前15-20天進行,每畝施復合肥30-33公斤。具體方法是:干旱時水施,以50公斤清水兌復合肥0、5-0、6公斤,澆施在植株的根部。下雨后,地塊潮濕,可干施,先用鋤頭將行間掏成小溝,把復合肥施入溝內,再蓋上泥土減少肥效損失,提高利用率。
播種后出苗困難的,要合理灌水才能保證苗齊,出苗以后,整個生長發育時期都需要經常保持濕潤環境,過干或過濕都會使川烏生長不良,特別是在春旱十分嚴重地區,為了保證川烏生長發育期間獲得充足的水分,應適時灌溉,但不能滲灌。
中耕
1、幼苗出土前,應將墑面上大土塊抓入溝內,用鋤頭打碎,然后把溝內的泥土完全提到墑面上。"雨水"節前后,幼苗全部出土,如發現病株,應拔出澆毀,利用預備苗帶土移栽,時間宜早不宜遲。
2、雨水落地以后,雜草易于生長,應及時中耕除草,保持地無雜草,溝無積水。開花前中耕一次,使塊根迅速生長。
3、修根是栽培川烏的特殊管理措施,是提高產量、質量,促進塊根肥大的根本措施。一般應修根兩次:第一次是"春分"節后,株高50公分左右進行。這時植株莖稈基部已生育小川烏塊根,用心臟形鐵鏟,把植株附近的泥土刨開,露出莖基和母根,每株只留母根兩邊較大的塊根8-10個,把側生在莖基和母根上較小及多余的削掉,然后將刨出下一株的泥土覆蓋在上一株的塘內,再修下一株,第二次修根在"芒種"節進行,但泥土不能刨得過深,必須削去基部上新生的小川烏。每次修根應注意不損傷葉片和莖桿、割斷須根,否則影響塊根生長膨大。
4、封頂打杈為了抑制川烏地上部分徒長,讓養份集中于地下塊根。根據幾年的試驗結果,封頂打杈的產的產量高,質量好。其具體方法是:一般在植株現花蕾時開始打尖,最遲在開花時必須打尖,每株留葉20-25個,經過打尖后的植株,又會長出腋芽消耗養份,應隨時摘除,但摘芽時不要傷害老葉,以免影響光合作用,總之應做到地無烏花,株無腋芽。
病蟲防治
川烏的病害很多,蟲害很少。發現的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白粉病等?,F將病害的主要特征和防治方法分述如下:
1、霜霉?。好缙谳^為普遍,植株發病時,以葉片背面有一層霜霉層為主要特征。霉層初為白色,后變為灰黑色,致使葉片枯黃而死。一般常見于晚秋低溫多雨、多濕時,發病迅速而嚴重,造成植株死亡。防治方法:苗期拔出病株燒毀,病窩用石灰消毒后補苗,可用1:1:200倍的波爾多液噴施預防,發病時可用25%的多菌靈500-800倍液,實行葉面噴施防治。
2、菌核?。菏谴跎L后期最嚴重的病害,在6至7月高溫高濕的氣候條件下發病。植株受害后,莖基先呈褐色,很快長出白色系狀菌,當環境適宜時,病菌很快擴大,并逐漸形成菌核,菌核為白色小粒,在病癥表現的同時,植株開始凋萎,病部軟腐,最后全株死亡。防治方法:與霜霉病相同,拔除病株,采用波爾多液、多菌靈噴施。
3、白粉病:植株葉片受害時,初期出現圓形白色狀霉斑,后擴連片,使葉片布滿一層白面狀的霉層。此霉層為病原菌的菌絲或分生孢子,霉層中的小黑點為病菌的子囊殼,破襲后散出了囊孢子危害植株。此病常在高溫干燥或施氮肥過量,植株過密,通風透光不良的環境發生。防治方法:發病前,用波爾多液進行預防;發病時,用25%粉銹寧或50%的甲基托布津,1:500至800倍液噴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