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節我們一點都不陌生,因為我們經常會去買一些藕回來吃,因為藕的食療價值很高,所以很受大眾的喜愛。藕節為藕連接部分,含天門冬素、鞣質等,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干燥的藕節,呈短圓柱形,長約2~4厘米,直徑約2厘米。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中央節部稍膨大,上有多數殘留的須根及根痕,有時可見暗紅棕色的鱗葉殘基,中醫認為藕節性平、味甘澀,藥用可以縮短出血時間,有止血散淤之效,治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子宮出血等。那么,藕節的功效與作用具體有哪些呢?
藕節的簡介
【別名異名】藕節疤(《中藥志》),光藕節(《江蘇植藥志》)。
化學成分
藕節含鞣質、天門冬素。
藥理作用
實驗證明,能縮短出血時間。
加工炮制
藕節: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剪去藕頭和須根,洗凈,干燥。
藕節炭:取凈藕節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外面呈焦黑色,內部呈黃褐色,噴淋清水少許,除盡火星,取出干燥。
性味歸經
【性味】甘、澀,平。
【歸經】入肝、肺、胃三經。
功效與作用
1.收斂止血: “藕節,消瘀血、止血妄行之藥也。”(《本草匯言》)。取其收斂固澀,甘緩標急,孔節能通,止中有行等藥意,故具收斂止血,兼能化瘀之功,使止血而無留瘀之弊,為止血化瘀佳品。可用治多種出血證,即《本草綱目》:“能止咳血,唾血,血淋溺血,下血,血痢,血崩”等。其中對吐血,便血等證尤宜,如《藥性論》謂其“搗汁,主吐血不止,口鼻并皆治之。”《全幼心鑒》所述,以藕節末和人參蜜湯調服,治大便下血,俱有良效。
2.涼血養血:藕節性平偏涼,甘可補中,澀能固精,又可“開膈,補腰腎,和血脈,散瘀血,生新血”(《本草綱目拾遺》),故《本草再新》謂其有“涼血養血”之功。對吐血,便血及產后者等甚宜,既可化瘀止血,又能和血養血;既為藥用,亦可食療,誠為簡便實用之美品。如《本草綱目拾遺》曰:“產后及吐血者食之尤佳。”
3.鑒別應用: 藕節乃收斂止血常藥,然其藥力稍薄弱,故多作輔助用品。血熱出血搗汁鮮用;一般出血,宜炒炭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炒炭9―15克;鮮品30一60克(搗汁沖服),或入散劑。
擴展閱讀:配伍應用
配血余炭 止血通淋.化瘀緩痛。血余炭止血化瘀,兼能利尿;藕節收斂止血,兼能“利水”(《本草再新》)。二藥合伍,相須相使,能止血利尿以通淋、化瘀消滯以緩痛。如《本草綱目》血淋脹痛欲死,即用藕節搗汁,調血余炭服,多有妙效。
方劑制劑
1.雙荷散(《太平圣惠方》): 藕節、荷葉頂。劑型:散劑。服法用量:各7個,同蜜擂細,水二鐘,煎八分,去渣濕服。 主治卒暴吐血。
2.治便血方(《全幼心鑒》): 藕節、人參、白蜜。藕節曬干研末,人參白蜜煎湯調服二錢。治大便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