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性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主治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本文中,我們就一起去了解黃芩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黃芩的鑒別等內容。
一、黃芩的性狀和鑒別
黃芩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狀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氣微,味苦。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黃芩、炒黃芩、黃芩炭、姜黃芩、酒黃芩。
二、黃芩的功效與作用
主要是用于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濕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癥。臨床上主要有抗菌、抗病毒,解熱。保肝、利膽(清肝膽),與抗氧自由基損傷有關。
三、黃芩的禁忌癥
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脾肺虛熱者忌之黃芩。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并禁用。
黃芩食物相克:黃芩惡蔥實;畏丹砂、牡丹、藜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