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黃草,扯根菜為虎耳草科扯根菜屬植物扯根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季節采集,除去雜質、干燥或鮮用。扯根菜為苗族傳統藥物,民間以其全草入藥。全草性溫、味甘、無毒,具清熱、利尿消尿、解毒、活血、平肝、健脾、祛黃疸等功效。主治黃疸、水腫、經閉、血崩、帶下、跌打損傷,以及各型肝 炎、膽囊炎、脂肪肝等。
趕黃草是什么
趕黃草為古藺縣地道藥材,分布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烏蒙山麓原始森林。其生長、成活與否對土壤、日照、氣溫、降水等條件均有嚴格要求。趕黃草始載于明代《救荒本草》,具有清熱解毒、退黃化濕,活血散瘀,利水消腫之功效,是苗族民間治療肝病的經驗方,苗族人世代習用,稱她為"神仙草"。現代研究表明趕黃草內含多種有效成份均對肝損傷具保護作用,能恢復肝臟功能,減低飲酒及藥物對肝臟的損害,抑制肝纖維化、肝硬化,并對甲肝、乙肝、慢性活動性肝炎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
趕黃草形態特征
趕黃草莖呈圓形,全株長達100cm,直徑0.2——0.8cm,表面黃紅色或綠色。較光滑,葉痕兩側有兩條微隆起向下延伸的縱向褐色條紋,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黃色。中空,單葉互生。常卷曲易碎。完整葉片展開后呈披針形,長3~10cm,寬約0.8cm,兩面無毛,上表面黃紅或暗綠色,下表面紅黃色或灰綠色。萌果黃紅色,直徑約6mm,種子細小、氣微,味微苦。
趕黃草的藥用價值
趕黃草始載于明代《救荒本草》,具有清熱解毒、退黃化濕,活血散瘀,利水消腫之功效,是苗族民間治療肝病的經驗方,稱為“神仙草”。
目前古藺縣的趕黃草區域已被國家原產地域保護制度認可和保護。現代研究表明,趕黃草內含多種有效成分,對肝臟具有保護作用,能減低飲酒及藥物對肝臟的損害。
根據肝纖維化的病理分析,肝纖維化與中醫的“癥積”有一定的類同之處。同樣,中醫對癥積病機的認識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本質而言,則以血瘀痰結為主。肝硬化是由于氣虛血滯,以致瘀血滯流,著而不去,凝血與痰濕蘊結,阻滯血絡則成痞塊(肝脾腫大),進而凝縮堅硬,推之不移。 據《天寶本草》、《救荒本草》等記載,趕黃草具有通絡活血、祛瘀除濕、活血散瘀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