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豆根為治咽要藥,但有嚴重的毒副作用。山豆根為治咽要藥,多用于治療咽喉腫痛、病毒性肝炎以及某些腫瘤等疾病,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山豆根性味苦寒,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但同時伴有嚴重的毒副作用。常用劑量為3~9g。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山豆根主要含生物堿及黃酮化合物,生物堿有槐果堿、苦參堿、氧化苦參堿等多種生物堿,黃酮類包括柔枝槐酮、柔枝懷素等。近年來山豆根中毒患者較多見,尤其是超量服用者。山豆根為豆科植物越南愧的根及根莖。
山豆根中毒發生率極高,每年都有這方面的報道,如曾經發生在北京、天津等地飲用自配的含山豆根方劑以預防感冒,造成數起百余人中毒事件,其中死亡4例。中毒量與個體之間的差異較大,一般在10g以上便容易引起中毒,少數病人服用6g亦可出現毒性反應。中毒反應多在服藥后5分鐘至半小時內出現,亦有幾小時后出現者。另外,煎煮時間延長,則毒性顯著增加,可能與所含神經毒成分有關。
歷代本草并無廣豆根之名,只有山豆根的記載,山豆根始載于《開寶本草》。《圖經本草》載:“山豆根生劍南( 今四川)山谷,今廣西亦有,以忠州(今廣西南寧)、萬州(今四川)者佳。苗蔓如豆,根以此為名,葉青經冬不凋,八月采根...... 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證類本草》附有宜州與果州山豆根圖,亦截然不同。可見本草記載的山豆根,其原植物不止一種。但據所載:“今廣西亦有,以忠州......者佳......廣南者如小槐,高尺余”,所指可能就是現今作廣豆根用的柔枝槐。
孕婦能否吃山豆根
最好不要食用山豆根,因山豆根能使膽堿能自主神經系統興奮,并對胃腸遭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表現為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納差、腹痛、腹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