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哪里?出生地在哪?當地的天氣怎么樣?當人們試圖去認識去了解他人的時候,大多都會問到這些問題,而認識一種中藥,與這些問題大體相同,卻也有不同之處,雞血藤,為五味子科、大血藤科、菟絲子科、蝶形花科等多種植物的別稱 ,有著獨特的形態特征,因而也有不同的形狀鑒定,分布于云南西南部(保山、鳳慶、臨滄、耿馬)、廣西、緬甸東北部也有,生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林中,今天就來多方位認識中藥雞血藤。
形態特征
常綠木質藤本,無毛,新枝暗綠色,基部存有數枚三角狀芽鱗。暗紫綠色,有灰白色皮孔,主根黃褐色,橫切面暗紫色。葉紙質,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3厘米,寬3~6厘米,先端驟狹短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鈍,全或有疏離的胼胝質小齒,側脈每邊7~10條,干后兩面近同色,下面具密被極細的白腺點。
花單性同株,雄花:花被片乳黃色,14~18片,具透明細腺點及緣毛,中輪,最大1片,卵形或橢圓形,長10~17毫米,寬8~10毫米;花托橢圓體形,頂端伸長圓柱形,圓錐狀凸出于雄蕊群外;雄蕊群橢圓體形或近球形,直徑6~8毫米,具雄蕊約60枚;雄蕊長0.8~1.5毫米;花絲與藥隔連成寬扁倒梯形,頂端橫長橢圓形,藥室長為雄蕊長的2/3,具明顯花絲。
性狀鑒別
莖藤,呈扁圓柱形,稍彎曲,直徑2~7cm。表面灰棕色,有時可見灰白色斑,栓皮脫落處,有明顯的縱溝及小形點狀皮孔。質堅硬,難折斷,折斷面呈不整齊的裂片狀。血藤片,為橢圓形、長矩圓形或不規則的斜切片,厚3~10mm。切面木部,紅棕色或棕色,導管孔多數,不規則排列,皮部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棕色至黑棕色,并與木部相間排列成3~10個偏心性半圓形或圓形環。髓小,偏于一側。
化學鑒定
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細粉2g,用乙醇回流提取,提取液減壓濃縮至浸膏狀,加入浸膏重3倍量的硅膠(青島海洋化工廠,60目)拌勻后室溫晾干(或烤干),裝入短柱中用氯仿洗脫至洗脫液幾乎無色,后改用氯仿甲醇(8:2)洗脫。兩種洗脫液分別濃縮至干,供點樣用。
功效與作用
據中醫介紹,具有活血舒筋,養血調經的功效;主治風濕痛,手足麻木,肢體癱瘓,月經不調,經行不暢,痛經,經閉,白細胞減癥。治療風濕所致的腰膝關節疼痛、風濕痛、肢體麻木,常與紅花桃仁、赤芍、地龍、黃芪、當歸、丹參等配伍。可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婦科病的治療。
雞血藤治風濕痛,雞血藤治腰痛、白帶,雞血藤治白虎歷節、脛劇痛如咬、 晝輕夜重、局部發熱,雞血藤治再生障礙性貧血,雞血藤治老人血管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