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荸薺入藥在醫學上已擁有悠久的歷史,中醫認為,荸薺性味甘、寒,具有清熱化痰、開胃消食、明目醒酒、生津潤燥的功效,臨床上適用于陰虛肺燥、咳嗽多痰、煩渴便秘、酒醉昏睡等癥的治療。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節,吃荸薺有利于流腦、麻疹、百日咳及急性咽喉炎的防治。接下來為大家具體介紹一下荸薺的功效與作用。
荸薺,又稱馬蹄,即馬的蹄,原產于印度。它是一種生長在水田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們吃的是那呈扁圓形的地下莖。在醫學上,馬蹄也占有一席之地。馬蹄性甘味寒,入肺、胃三經。有清心瀉火、潤肺涼肝、消食化痰、利尿明目之功效。碧綠的馬蹄莖苗,其藥名稱為“通天草”,性涼味苦,有清熱解毒、補腎利尿的作用。
荸薺屬莎草科植物荸薺的球莖,多年生草本,原產印度,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福建﹑浙江、廣東、廣西水澤地區。荸薺冬、春季挖掘上市。荸薺是其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球莖扁圓球形,表面平滑,老熟后呈深栗殼鈀或棗紅色,有環節3~5圈,并有短鳥嘴狀頂芽及側芽,肉為白色、質地脆嫩,多汁而甜。荸薺因多年生沼澤生草本,匍甸根狀莖細長。末端膨大成扁圓形球狀,直徑約4cm,黑褐色;地上莖圓柱形,高達75cm,叢生,不分枝,中空,具橫隔,表面平滑,色綠,葉片退化,葉鞘薄膜質,鞘口斜形,易脫落。穗狀花序一個,頂生,直立,先裝圓柱形,淡綠色。花數多或多數;鱗片寬倒卵形,螺旋式或覆瓦狀排列,背部有細密縱直條紋;花被6枚,變為剛毛,上具倒生鉤;雄蕊2,花絲細長;子房上位,柱頭2或3裂,深褐色。小堅果呈雙凸鏡形,長約2.5mm。花期6~7月。僅指其外表,說它像栗子,不僅是形狀,連性味、成分、功用都與栗子相似,又因它是在泥中結果,所以有地栗之稱。荸薺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譽,北方人視之為“江南人參”。
荸薺雖然營養豐富,但是很多人并不建議孕婦食用荸薺。荸薺屬于寒性滑利之品,對懷孕早期有一定的影響,能促使子宮收縮,因而有誘發流產的可能。愛吃荸薺的孕婦,還是要全方位考慮,如果您處在懷孕早期,最好不要輕易接觸荸薺,因為懷孕至胎兒娩出的這一段時間,不僅僅要保證每日攝入的營養,有利于胎兒發育,更要避免誤食荸薺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甚至引起胎兒畸形、流產等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