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說漢語博大難懂,其實就連我們自己人學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夠學明白,就像如果我說羌活,有多少人能夠猜到這是一種中藥呢,羌活,多年生草本,高60-150cm,根莖粗壯,圓柱形或不規則塊狀,暗棕色至棕紅色,頂端有枯萎葉鞘,有特殊香氣,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淡紫色,有直細條紋,基生葉及莖下部葉有長柄,葉柄由基部向兩側擴展成膜質葉鞘,抱莖;葉片為三出三回羽狀復葉,小葉3-4對,末回裂片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卵形,長2-5cm,寬0.5-2cm,邊緣缺刻狀淺裂至深裂;莖上部,葉簡化成鞘狀,近無柄 ,羌活的作用與功效如何呢?
羌活一藥,既能發汗解表,又可祛風濕而止痛,但在作為發汗解表藥時, 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即在臨床上用于風寒表癥時,必須兼有頭痛或骨節疼痛等癥,才考慮使用。至于用治風濕痛,不論有無表癥,都可應用。根據近年來臨床實踐體會,該品退熱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熱藥如蒲公英、板藍根等品,治風熱癥,而且一般在熱退之后無再度發熱現象。但該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胃內情況,掌握適當劑量。
羌活功能發散風寒,祛風止痛,用于感冒風寒,兼有頭痛、身痛為主,常配防風、白芷等藥同用。羌活祛風濕的作用也甚為顯著,為祛風勝濕常用之品,但一般認為本品以風濕痛在身半以上者為宜,如周身痛,可配防風、獨活等同用。對于頭痛病癥,多配合川芎、細辛等應用。
作為發汗解表藥時,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即在臨床上用于風寒表癥時,必須兼有頭痛或骨節疼痛等癥,才考慮使用。至于用治風濕痛,不論有無表癥,都可應用。根據近年來臨床實踐體會,本品退熱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熱藥如蒲公英、板藍根等品,治風熱癥,而且一般在熱退之后無再度發熱現象。但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胃情況,掌握適當劑量。
羌活上氣尤勝,則能直上頂巔,橫行支臂,以盡其風之職,而獨活止能通行胸腹腰膝耳。之師門,恒以羌活專主上部之風寒濕邪,顯與獨活之專主身半以下者截然分用,其功尤捷,而外瘍之一切風濕寒邪,于肌肉筋骨者亦分別身半以上,身半以下,而以羌、各為主治。若在腰脊背之部,或肢節牽,手足上下交痛,則合而用之,宣通絡脈,更能神應,不僅內科,應手輒效,而外科之風寒濕邪,亦莫不投劑立驗。又按羌活本含,辛溫之質,其治療宜于風寒風濕,而獨不宜于濕熱,以濕邪化熱,即為溫病,似無再用辛溫之理,然此內科證治為然,外之屬于濕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