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名字顧名思義猜出是什么,但有的并不是,有一種中藥材名牛蒡子,但跟牛沒有關系,它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實,又名大力子、鼠粘子、惡實等,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現代研究,牛蒡子還可用于防治糖尿病腎病,牛蒡果實含牛蒡甙經水解生成的牛蒡甙元具有抗癌活性。
性味歸經:味辛、苦、性寒。歸肺、胃經。⑴《別錄》:“味辛,平。”⑵《本草拾遺》:“味苦。”⑶《珍珠囊》:“辛,純陽。”⑷《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辛,溫。”⑹《本草經疏》:“味辛苦,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升多于降,陽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主治功效: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散腫。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疹瘙癢、瘡瘍腫毒及痄腮等。生用可潤腸通便,熱毒咽喉紅腫疼痛,兼有熱結便秘尤宜。用于熱毒瘡腫尚未潰者,常與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藥配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0g,入煎劑宜打碎,炒后寒性減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煎湯含漱。用藥禁忌:該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本草經疏》:痘瘡家惟宜于血熱便秘之證,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瀉,故用之無妨。癰疽已潰,非便秘不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