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榧子的形態特征,地理分布,以及其生長習性,了解其栽培技術,植物價值,包含藥用以及食用還有化學成分,掌握其臨床技術應用,包含主治,用法與用量,及其宜忌,選方等等,掌握其藥材鑒別,包含鑒別要點,名典鑒別,形狀鑒別以及顯微鑒別,理化鑒別。關注其營養價值,以及其經濟性狀。
榧子,又稱香榧、赤果、玉山果、玉榧、野極子等,是一種紅豆杉科植物的種子,其果實外有堅硬的果皮包裹,大小如棗,核如橄欖,兩頭尖,呈橢圓形,成熟后果殼為黃褐色或紫褐色,種實為黃白色,富有油脂和特有的一種香氣,很能誘人食欲。榧子和其他植物種實一樣,含有豐富的脂肪油,而且它的含量高達51.7%,甚至超過了花生和芝麻。榧子中含有的乙酸芳樟脂和玫瑰香油,是提煉高級芳香油的原料。分布于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藥理作用,驅蟲作用,榧子浸膏在試管內對豬蛔、蚯蚓無作用,有謂能驅除貓絳蟲。種子油有驅鉤蟲的作用。收縮子宮作用,日本產榧子含生物堿,對子宮有收縮作用,民間用以墮胎。炮制,榧子:揀凈雜質,或去殼取仁,用時搗碎。炒榧子:將凈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內仁黃黑,發出焦香味為度。或用砂拌炒至熟透,內呈黃色,外具焦斑,取出,篩去砂,放冷。出處,陶弘景:榧實,今出東陽諸郡,其子乃言療寸白,不復有馀用。《唐本草》:榧實,此物是蟲部中彼子也。《爾雅》云:杉也。其樹大連抱,高數仞,葉似杉,其木如 柏,作松理,肌細軟,堪器用者。《開寶本草》:彼子與此(榧實)殊類,既未知所用,退入有名無用。《本草衍義》: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過多則滑腸。《本草經疏》:榧實,《本經》味甘無毒,然嘗其味,多帶微澀,詳其用,應是有苦,氣應微寒。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
《本草新編》;按榧子殺蟲最勝,但從未有用入湯藥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入湯劑,蟲痛者立時安定,親試屢驗,故敢告人共享也。凡殺蟲之物,多傷氣血,惟榧子不然。《本經》: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別錄》:主五痔。陶弘景:療寸白。孟詵: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營衛,明目。《日用本草》: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腹中有蟲積者食之即愈。又帶殼細嚼食下,消痰。《生生編》:治咳嗽,白濁,助陽道。《本草備要》:潤肺,殺蟲。《本經逢原》:與使君子同功。《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補氣化痰,止咳嗽,定咳喘,去瘀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