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以為川木通和木通沒什么區別,以為功效是一樣的,其實不然,川木通和木通對人體的作用是大大的不同,人們應該在使用的時候多去了解川木通和木通的功效等等,川木通能替代木通嗎?這是我們都應該去了解的。
木通為常用中藥,以“通草”之名載于《神農本草經》中品。有清心火、利小便、通經下乳的功效,用于經閉、乳汁不通、水腫、五淋、風濕痹痛等病癥效果理想。長期以來,木通應用的品種即存在混亂,經歷了名稱、品種、功能主治的歷史變遷。木通與通草二藥名中均有一個“通”字,但有草、木之分,然而在古本草中名實混淆,其說不一。據謝宗萬考證,木通原名通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本草崇原》云:“木通,《本經》名通草,……陳士良(南唐936~975年)撰《食性本草》改為木通,今藥中復有所謂通草,乃是通脫木也。與此不同。”蘇頌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陽。……其莖干大者徑三寸,每節有二、三枝,枝頭出五葉……結實如小木瓜、核黑,瓤白,食之甘美,……今人謂之木通。而俗間所謂通草,乃通脫木也。此木生山側,葉如萆麻,心空,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古方所用通草,皆今木通。”《本草品匯精要》始將二藥分條而列,劉文泰曰:“木通出神農本草經,主去惡蟲,除脾胃寒熱,通利九竅血脈關節,令人不忘,療脾疸,常欲眠心煩,噦出音聲,療耳聾,散癰腫,諸結不消及金瘡惡瘡,……”“通草治陰竅不利,除水腫,閉利小便,治五淋,明目,通熱,催生,下胞,下乳。” 由上所述,古代所用木通正品無疑是木通科的木通;清代《植物名實圖考》提出毛茛科木通,即川木通;歷代本草中未見有“關木通”的記載。1954年任仁安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商品木通主要為馬兜鈴科植物東北馬兜鈴Aristolochia mam-shuriensis的藤莖,誤認為傳統木通就是現在的關木通。其后,關木通收載于《中國藥典》1963年版,同時分別收錄了木通科植物木通的藤莖(木通)、毛茛科植物川木通的藤莖(川木通)。但因藥源短缺,《中國藥典》1977年版及以后1985年版、1990年版、2000年版則將木通刪去,僅收錄了川木通和關木通,而醫師處方和藥物制劑的用名則仍為木通,名不符實的品種混亂狀況甚為嚴重。在中醫藥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對木通類商品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工作,《中國藥典》2005年版收載木通科植物木通、三葉木通或白木通的藤莖為木通,還了歷史本來面目。
由于歷史變遷、本草記述中異物同名、同名異物和地區習慣用藥等原因,商品木通存在嚴重的品種混亂情況,據樓之岑教授等1996年對全國商品木通的調查有馬兜鈴科Aristochia屬、毛茛科Ckmatis屬、木通科Akebia屬等3科10種植物在全國藥用,木通商品主要為關木通和川木通,四川省還有用穆坪馬兜鈴A.moupinenis Franch.(藥材稱淮通)作木通藥用的情況,木通科的木通商品已不易見到,僅在民間草藥店中尚有出售。《中國藥典》2005年版將木通正名后,商品木通的市場大有好轉,但仍存在川木通、關木通、淮通混淆作木通使用的情況,必須引起充分的注意。
關木通含有腎毒性成分馬兜鈴酸,已取消作為中藥成方制劑的原料藥使用,臨證用藥也應按處方藥規定管理,用量3~6g,不可多用、久服;川木通成分、藥理和功能與木通有相近之處,但并不一致,基源有別,飲片性狀區別明顯,應注意鑒別,各以其名、其效辨證施藥。一切實邪所致的經脈不通,阻滯氣化諸證應用木通,濕熱瘀血所致的經脈不通,阻滯氣化諸證應用川木通,心火亢盛所致的經脈不通,阻滯氣化諸證應用關木通,切不可將木通、川木通、關木通混淆應用或互為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