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成分,對于眾多數不熟知此項學科的人而言,無疑是天方夜譚,但若是能夠了解其成分,也許其中便會有常見的并且我們能夠知道的成分,能讓我們更能了解此項物種,中藥學上的自然銅為硫化物類鐵礦族礦物黃鐵礦,又名石髓鉛《雷公炮炙論》,方塊銅《藥材學》,但是在地質學上,自然銅具有不同的定義,為自然元素礦物,成分是銅,產量多時可作銅礦床開采,礦物學領域的自然銅不應與黃鐵礦混淆,那么自然銅的化學成分有什么呢?
自然銅是銅元素在自然界天然生成的各種片狀、板狀、塊狀集合體。沒有氧化過的自然銅表面為紅色,具有金屬光澤。但因為氧化的原因,通常自然銅會呈棕黑色或綠色。自然銅中往往還會含有微量的鐵、銀和金等元素。銅是重要的金屬,有著極廣的用途。
原生自然銅常含少量或微量Fe、Ag、Au、Hg、Bi、Sb、V、Ge等元素;Fe在2.5%以下,Ag多呈自然銀包裹物,Au固溶體可達2~3%。次生自然銅較為純凈。
晶體結構屬等軸晶系。晶體呈立方體、五角十二面體以及八面體的晶形,在立方體或五角十二面體晶面上有條紋,相鄰兩個晶面的條紋互相垂直。集合體呈致密塊狀、浸染狀和球狀結核體。藥用者多為立方體者。淺黃銅色,表面常帶黃褐色錆色。條痕綠黑色。強金屬光澤。硬度6~6.5,性脆。相對密度49~52。無解理,斷口參差狀。
黃鐵礦是地殼中分布最廣的硫化物,可見于各種巖石和礦石中,但多由火山沉積和火山熱液作用形成。外生成因的黃鐵礦見于沉積巖、沉積礦石和煤層中,此處形成的黃鐵礦多為致密塊狀和結核狀者。產于遼寧、河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四川、云南等地。黃鐵礦在氧化帶不穩定,易分解形成各種鐵的硫酸鹽和氫氧化物。鐵的氫氧化物為褐鐵礦。而保留著黃鐵礦的假象。云南、廣東等省個別地區即將此種已變為褐鐵礦的黃鐵礦稱“土然銅”使用。其療效是否與黃鐵礦相同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