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聽其名便知這是一味藥了,這種藥其實是一種數木的根莖炮制而成,烏藥圖片其實跟人參什么的很像,烏藥,中藥名,為樟科植物烏藥的干燥塊根,全年均可采挖,除去細根,洗凈,趁鮮切片,曬干,或直接曬干;本品多呈紡錘狀,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成連珠狀,長6~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硬,切片厚0.2~2mm,切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可見午輪環紋,中心顏色較深,氣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烏藥始載于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烏藥樹生似茶,高丈余,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狀似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這是第一次對烏藥的產地、性狀、采收及確切的藥用部位作了描述,以后諸多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蘇頌《本草圖經》曰:“烏藥根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臺者白而虛軟,并八月采根,以作車轂紋,形如連珠狀者佳,或云:天臺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烏藥來源單一,均為野生。現在中國烏藥的各主產區以浙江省產量最大,浙江天臺地區產烏藥素以道地藥材著稱,但由于經濟和地區差異,現在天臺地區已不大量采收、加工和收購烏藥,而是集中在浙江省西部地區,原料來源以贛、皖、湘、閩等地。八十年代以來衢州、金華二地的烏藥年產量為全國最高,并銷向全國各地。
用于寒凝氣滯,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疝氣疼痛,經寒腹痛。行氣止痛,溫腎散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