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燈籠草,普通人肯定以為是一種長得像燈籠的一種草罷了,然而事實上,它不僅僅是普通的草,它是嫩枝暗棕褐色,有短柔毛,枝內中髓致密,干后不中空,葉矩圓形,矩圓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或有不規則鋸齒;聚傘花序腋生,短于葉;花萼紫紅色;花冠淡紅色或白色,果實近球形,熟時深藍色,藏于萼內,民間用全草入藥,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爛頭療及痔瘡等癥,燈籠草可以治療什么疾病?
民間用全草入藥,治功能性子宮出血、膽囊炎、黃膽型肝炎、感冒頭痛、腹痛、小兒疳積、火眼、跌打損傷、療瘡、皮膚瘡瘍、蛇及狂犬咬傷、爛腳丫、爛頭療及痔瘡等癥。分布于我國南部。根入藥,有清熱降火、消炎拔毒之效,內服主治感冒發燒、口腔炎、胃痛、跌打扭傷、瘡癤膿腫;外用多以鮮葉倒爛或干根研粉調敷患處。生于山谷、村邊、路旁和荒地上。分布我國東部至西南部各省區。印度、中南半島和日本均有。
采收加工: 夏秋季有花果時采收,除去泥沙等雜質,曬干。藥材性狀:本品全長約30~60厘米。莖圓柱形,上部多分枝,有直線紋,嫩部被短柔毛;體輕,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常卷縮,展平后卵形至橢圓形,長5~8厘米,頂端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邊緣淺波狀,通常淡綠色或灰黃綠色,兩面無毛或脈上被毛。花黃色或淡黃色,干時不鮮明,單生葉腋,常脫落。宿萼膨脹成燈籠狀,常壓扁,長1.5~2.5厘米,黃白色,紙質,有5棱和網狀脈紋,內包藏一顆球形、徑1.2厘米的漿果。氣無,味苦。以葉多、黃綠色、帶果萼多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苦,微寒。歸肺經。清熱解毒,利尿去濕。用于癍痧發熱,感冒,腮腺炎,喉痛,咳嗽,睪丸炎,大皰瘡。常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附注:小酸漿,通常亦作燈籠果入藥。它的植株、葉、花和果均較本種小,可以區別。性味:苦,微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