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巴,這種豆科植物,我們普通人可能不太熟知,但是對于有中醫藥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葫蘆巴本品略呈斜方形或矩形,長3~4mm,寬2~3mm,厚約2mm,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平滑,兩側各具一深斜溝,相交處有點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種皮薄,胚乳呈半透明狀,具黏性;子葉2,淡黃色,胚根彎曲,肥大而長,大概有了一個初步定的認識,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葫蘆巴圖片,見識一下它的真面目。
那么在眾多的同類植物中,我們怎么鑒別葫蘆巴呢?首先,可以從本品橫切面來看:表皮柵狀細胞1列,外壁及側壁上部較厚,有細密縱溝紋,下部胞腔較大,光輝帶位于細胞外側1/3處,外被角質層。支持細胞1列,略呈啞鈴狀,上端稍窄,下端較寬,垂周壁顯條狀紋理。內胚乳細胞主為黏液細胞,壁甚厚。子葉細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其實,葫蘆巴有還有很多大家不熟知的功效。葫蘆巴全草有香豆素氣味??勺黠暳?嫩莖、葉可作蔬菜食用;種子供藥用,能補腎壯陽,祛痰除濕;莖、葉或種子曬干磨粉摻入面粉中蒸食作增香劑;干全草可驅除害蟲。此外,腎虛所致的滑精、腰酸背痛、性機能衰退(可見于慢性前列腺炎),可用葫蘆巴配覆盆子、黃精、炙甘草等,有一定療效。本種適應性強,抗寒,生長迅速,鮮草含氮量在0.6%左右,翻壓土中對后熟作物有明顯增產效果。
在臨床應用中:葫蘆巴主治寒痛而與腎虛有關者,尤常用于治療虛寒疝痛,表現為小腹和睪丸有牽引痛,甚或囊收縮、局部冰冷,常配小茴香、荔枝核等,方如葫蘆巴散。其次,治寒濕腳氣之疼痛,表現為兩腳酸脹、重墜、冰冷,時有疼痛,遇寒加劇,或有抽搐拘攣、脈沉緩、苔白膩,配補骨脂、木瓜、雞血藤、牛膝等。還有婦女行經腹痛,小腹冷痛,配小茴香、艾葉。以上寒痛,中醫認為與腎陽虛有關,故在治療方劑內要適當加入濕補腎陽藥。從現代醫學觀點看,這些寒痛多與體質虛弱、機體反應性差有關,適當選用有強壯作用的助陽藥,改變體質,有助于消除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