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很早之前就被廣泛使用,可是關于它的制作方法,一直是個迷,于是人們查遍大小書籍,終于在唐朝發現了它的蹤跡,孫思邈《千金要方》中記載“取淡竹斷兩頭節、火燒中央,器盛,兩頭得汁”,這是燒制竹瀝最早的文字記載;鮮竹瀝為澄清的淡黃色或淡棕紅色液體,能夠清熱解毒,化痰止咳;于是將它加工成口服液,下面,一起來看鮮竹瀝口服液的功效是啥。
竹瀝味甘,性大寒,入心、胃、大腸三經。《名醫別錄》曰:“療暴中風、風痹,胸中大熱,止煩悶”。朱丹溪亦說:“治中風失音不語,風痙虛痰在胸膈,使人癲狂,痰在經絡四肢,非此不達不行”。如孫思邈《千金要方》的竹瀝飲子:竹瀝水,生姜汁各5~10ml,和勻服下,治中風口噤。
又方將竹瀝水煎熱,頻頻飲之,能清熱除煩,治時氣煩躁及孕婦子煩。沈金鰲《沈氏尊生書》中的竹瀝達痰丸:半夏、陳皮、黃苓、白術、人參、大黃各10g,茯苓12g,制甘遂1.8g,礞石4.5g,沉香2.4g,竹瀝、姜汁各5ml,泛丸。治痰火喘急,昏迷不省,厥逆驚癇等癥。臨臥時服,臨床上每用之均有很好的療效。《肘后方》用竹瀝水加開水兌服、治消渴尿多癥,有潤燥止渴的作用,臨床中驗之皆能奏效。常用竹瀝水治療腦血管意外,癱瘓不語等癥,療效頗捷。
“竹瀝”生產原料極為豐富,我國有500多種竹類資源,其中2/3的竹子均可采取“竹瀝”。 以前生產“竹瀝”只限于嫩竹和竹筍中提取,有的將竹劈開,置火上烤炙,這不僅浪費材料 ,又污染環境,質量差,產量低,工序繁、投資大,成本高、有礙生產發展,現根據竹子生 理特性采用活竹體采取法,既不破壞竹子生態環境,又不影響竹子正常生長,只要在有大型竹桿(毛竹等)生長的地方,均可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