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擁有六大器官這是我們小的時候就學過的,但那只是一個了解植物的開始,植物的每一個器官都隱藏著自己的秘密,我們可以通過器官上的信息去解讀關于這株植物的秘密,最典型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年輪代表著植物生長的年齡的大小,除了年輪之外,根和葉子,花都隱藏著很多的信息等待著我們去挖掘,那么茯苓葉子圖片中的秘密是什么?
茯苓,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制后稱為白茯苓或者云苓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紅色。多寄生于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產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濕諸疾,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茯苓常見者為其菌核體。多為不規則的塊狀,球形、扁形、長圓形或長橢圓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徑達20~30厘米,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狀皺縮,內部白色稍帶粉紅,由無數菌絲組成。子實體傘形,直徑0。5~2毫米,口緣稍有齒;有性世代不易見到,蜂窩狀,通常附菌核的外皮而生,初白色,后逐漸轉變為淡棕色,孔作多角形,擔子棒狀,擔孢子橢圓形至圓柱形,稍屈曲,一端尖,平滑,無色。有特殊臭氣。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
于小便不利,水腫等癥茯苓功能利水滲濕,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濕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不論偏于寒濕,或偏于濕熱,或屬于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于寒濕者,可與桂枝、白術等配伍;偏于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于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術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術等同用。用于脾虛泄瀉,帶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濕,對于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