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看名字,大部分人會認為是什么呢,松這個字也許我們所想到的就是樹啦,所以甘松很多人都會以為是一種樹的名字;甘松,其實是一種植物,也是一種中草藥,中藥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許多人都知道中藥的名字千奇百怪,很難就從名字上看出個所以然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什么是甘松吧。
甘松,中藥名。為敗醬科植物甘松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和雜質,曬干或陰干。
產地,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炮制方法,除去雜質和泥沙,洗凈,切長段,干燥。性味,味辛、甘,性溫。歸經,歸脾、胃經。功效,理氣止痛,開郁醒脾,外用祛濕消腫。主治,用于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外用治牙痛,腳氣腫毒。相關配伍,治痰眩:半夏曲、天南星各二兩,甘松一兩,陳橘皮一兩半。上為細末,水煮面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食后。
具有行氣散寒,緩急止痛之功,乃理氣止痛佳品,入脾、胃經,則善治脾胃虛寒之胃痛隱隱、喜食喜按及寒郁氣滯之胸悶不舒、胃脘脹痛等癥。尤對惡氣卒中所致的心腹痛適宜,《本草匯言》講:其治“心腹滿者痛、散滿下氣,皆取溫香行散之意。”故《開寶本草》曰:甘松“主惡氣,卒心腹痛滿”。若配用驅風散寒藥,則效果更妙,如《本草求真》載:“凡因惡氣卒中而心腹痛滿,……不同白附子并用。”
醒脾健胃,甘松溫而不熱,香而不燥,甘而不滯,入脾胃經則善開脾郁、善行胃氣,為醒脾開胃要藥。凡思慮傷脾或脾胃虛寒之食欲不振、飲食無味、食多腹脹、倦怠氣短、舌淡苔白、脈沉緩弱等癥。每多可用,用之則驗。正如《本草匯言》所講:“甘松,醒脾暢胃之藥也。…… 其氣芳香,入脾胃藥中,大有扶脾順氣,開胃消食之功。入八珍散,三合粉中,老人脾虛不食……至和至美。”
收濕拔毒,甘松辛香行散,甘緩解毒,外用則有收濕拔毒之功;更入脾胃經,故善治由脾胃兩經濕熱下注所成的腳氣病,癥見:腳趾癢痛,潮濕灼熱,水泡糜爛等。如《本草綱目》講:“治腳氣膝浮,煎湯淋洗。”《普濟方》甘松湯,也以本品配荷葉等,煎湯洗足,能收濕拔毒,善療濕腳氣。
鑒別應用,甘松與山柰,均為芳香辛溫之品,皆能暖中而善治心腹冷痛,且常二藥伍用使藥力倍增。然山柰主入胃經,功專暖胃辟惡;甘松主入脾經,長于醒脾開郁。如《本草求真》講:“甘松、雖有類山柰,但山柰氣多辛竄,此則甘多于辛,故書載能入脾開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