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馬齒筧,魚腥草這樣的藥材名稱;事實上,在中藥里這樣有趣的名字還有很多,例如我們今天要講的這種藥材名,地耳草;地耳草屬于中藥草本植物,它的根莖葉非常旺盛,生長周期十分迅速,最我國古代就有不少醫藥學家把它作為日常用藥放到醫書中,它的作用比較單一,因此藥性也非常好,通常我們都說藥草會有一個歸屬經,那么,地耳草歸什么經你們知道嗎。
地耳草一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無毛。根多須狀。莖直立,或傾斜,細瘦,有4棱,節明顯,基部近節處生細根。單葉,短小,對生,多少抱莖,葉片卵形,長4~15毫米,全緣;先端鈍,葉面有微細的透明點。聚傘花序頂生,成叉狀而疏,花小,黃色;萼片5,披針形;花瓣5,長橢圓形,內曲,幾與萼片等長;雄蕊10個以上,基部連合成3束;子房1室,花柱3枚。蒴果長圓形,長約4毫米,外面包圍有等長的宿萼。花期5~6月。地耳草別名田基黃、田基王、小田基黃、黃花草、黃花仔、對葉草、七寸金、細葉黃。來源:為金絲桃科金絲桃屬植物地耳草,以全草入藥。春夏采收全草,鮮用或洗凈,曬干,切碎用。藥材性狀:莖略呈四棱柱狀,光滑,粗約1.5毫米,外表淡黃棕色或暗紅棕色,節間長約1~2cm,易折斷。葉片黃褐色或灰青色,皺縮,紙質,易碎,以放大鏡觀之,有細小透明油點。花序多折斷而不完整,花萼花瓣干縮,黃棕色,或脫落,雄蕊僅存花絲,子房甚小,易脫落。蒴果紅棕色,長卵形,多裂成3瓣,頂端喙尖,種子細小,多數;不成熟的果實,尚殘存破碎的花萼、花瓣及少數花蕊。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
平;苦;歸肝、膽經。
功能主治
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濕熱黃疸,肺癤,腸癰,濕疹,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50~100g,大劑量150~20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