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女性朋友在發現患了盆腔炎都會不知所措,由于對盆腔炎疾病的不了解加上對疾病的恐懼心理,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其實盆腔炎并不可怕,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中藥調養盆腔炎患者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常見的有以下類型:
1、輸卵管炎:是盆腔炎中最為常見的。輸卵管粘膜與間質因炎癥破壞,使輸卵管增粗、纖維化而呈條索狀或進而使卵巢、輸卵管與周圍器官粘連,形成質硬而固定的腫塊。
2、輸卵管積水與輸卵管卵巢囊腫:輸卵管發炎后,傘端粘連閉鎖,管壁滲出漿液性液體,潴溜于管腔內形成輸卵管積水。有明輸卵管積膿的膿液吸收后,也可形成輸卵管積水。如果同時累及卵巢則形成輸卵管卵巢囊腫。
3、慢性盆腔結締組織炎:炎癥蔓延到宮旁結締組織和子宮骶韌帶處最多見。局部組織增厚、變硬、向外呈扇形散開直達盆壁,子宮固定不動或被牽向患側。
慢性盆腔炎的中藥療法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病機理有濕熱瘀結、寒凝氣滯兩大類。
1、濕熱瘀結盆腔炎
主證:常有低熱,腰酸腹痛,月經期或勞累時加重,胸悶食少,口干不欲飲,月經提前,帶多色黃穢臭,大便或干或稀,舌質紅、苔薄黃膩,脈弦數或濡數。
治以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蒲公英15克,黃柏10克,魚腥草15克,土茯苓15克,敗醬草15克,桃仁10克,紅花8克,血竭10克,川牛膝m克,生甘草8克,共煎水內服。每日一劑,每劑服2-3次,最后可用藥渣再煎水熏洗或坐浴。月經期或孕婦忌用。
2、寒凝氣滯盆腔炎
主證:小腹脹痛有冷感,月經期或勞累、受涼后加劇,得溫則減。經行乳房脹痛,月經期后,量少,色紫有塊,帶多清稀,舌質淡,苔白膩,脈沉遲。
治以溫經散寒,行氣活血:烏藥10克,香附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炮姜10克,五靈脂10克,生蒲黃6克,赤芍10克,炙甘草5克,共煎水內服。每日一劑,每劑服2-3次。最后的藥渣仍可再熬水坐浴或熏洗,但應熱洗,水涼后不宜用。月經與孕期忌用。
慢性盆腔炎、腹部包塊患者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效果甚好,它具活血化淤,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或暖宮散寒之功效。其方法為:
保留灌腸方:紅藤、敗醬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鴨跖草各3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三棱10克,玄胡索10克,香附10克,共加水熬至100毫升,用5號導尿管或小兒肛管,插入肛門14厘米以上,在30分鐘內灌完,灌完后臥床30分鐘,一月1次,連用5-7天為1療程。
操作前準備:
①將一劑中藥濃煎looml備用。
②一次性輸液器l具,石臘油或潤滑油少許。
③灌腸前要排空大、小便,以減輕腹壓及清潔腸道。
操作方法:
每晚睡前,排空大、小便后,取右側臥位,使臀部移近床沿,按靜脈輸液方法連接好輸液器,排出氣體,輸液器剪去針頭,末端涂上少量潤滑油,緩慢的從肛門插直腸lo一15cm,將藥液緩慢滴入。藥液溫度以39℃一41℃為宜,壓力要低,液面距門不得超過30cm,待灌完后,盡量臥床休息。
中藥熱敷方:烏頭.10克,艾葉12克,雞血藤30克,益母草20克,紅花8克,白芷10克,川椒10克,羌活、獨活、伸筋藤、透骨草、玄胡索各12克共研細末。用法:將藥末噴濕后,裝入紗布袋內,放人鍋中隔水蒸30分鐘后,趁熱敷于疼痛或有包塊處,冷后撤去,第二天蒸熱再用,每袋連用1周。夏天可用塑料袋將藥袋裝好放進冰箱內,以免變質。
辨證食療:
1、氣滯血瘀
表現:小腹刺痛或脹痛,疼痛放射至腰骶部,下腹部有包塊,壓之疼痛,帶下量多,月經不調,色暗有塊。舌暗邊有瘀點,苔薄白,脈弦細。
食療: ①山楂30克,佛手15克,苦荬菜60克,加水同煎,每日1劑,連服7~8劑。 ②敗醬草30克,佛手、玫瑰花各10克,水煎服。每天1劑,連服5~6天。
2、肝腎陰虛
表現:小腹隱隱作痛,帶下量多,色黃粘稠腥臭。伴腰膝酸軟,頭暈,或月經提前,色淡紅。舌紅少苔,脈細數。
食療: ①生地30克,粳米30~60克。將生地洗凈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100毫升。把粳米煮粥,待八成熟時入藥汁,共煮至熟。食粥,可連服數日。 ②鴿蛋5個,阿膠30克。先將阿膠置碗中,入清水適量,無煙火上烤化,趁熱入鴿蛋和勻即成。早晚分作2次食用,可連續服用至病愈。
3、脾腎陽虛
表現:小腹墜脹、隱痛,帶下量多、清稀。伴腰酸肢軟,畏寒肢冷,面腫。舌淡體胖,苔薄白,脈沉細。
食療: ①韭菜根50克,雞蛋2個,白糖50克,同煮湯食,連服數天。 ②核桃仁20克,芡實18克,蓮子18克,粳米60克,煮粥常食。
以上就是中藥調養盆腔炎的方法.患了盆腔炎常常會出現腹部疼痛以及食欲下降并且還有白帶異常和圈神沒有力氣的癥狀.而中藥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對應的治療。
相關文章
免費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