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原名甘松香,其始載本草《本草拾遺》云:“叢生,葉細,出涼州。”《本草圖經》曰:“甘松香出姑臧,今黔、蜀州郡及遼州亦有之。叢生山野,葉細如茅草,根極繁密,八月采。”涼州、姑臧,在今甘肅武威一帶。《本草綱目》曰:“產于川西松州,其味甘,故名。”川西松州,即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松潘縣。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甘松相符。
甘松形狀
甘松多年生草本,高7~45cm,有強烈的松節油樣香氣。主根長圓柱形,微肉質,單一或分枝,棕黑色;根莖較短,歪斜,覆蓋片狀老葉梢。
葉基出叢生,每簇有葉6~9片,線狀狹倒卵形,長4~14cm,寬0.4~1.2cm,主脈平行3~5出,先端鈍,基部漸狹,下延為葉柄,全緣,僅邊緣有時具睫毛。
花莖旁出,莖生葉1~2對,對生,無柄,長圓狀線形,長2~6cm。
聚傘花序頭狀,頂生,直徑1.5~2cm,花后花序主軸及側軸常明顯伸長,使聚傘花序成總狀排列;總苞片披針形,長5~20mm,寬2~4mm,苞片和小苞片常為披針狀卵形或寬卵形;花萼小,5裂,裂片半圓形,無毛,全緣;花冠紫紅色,鐘形,長 7~11mm,筒外微被毛,基部有偏突,先端稍不等5裂,裂片寬卵形,花冠筒喉部具長髯毛;雄蕊4;子房下位,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柱頭頭狀。
瘦果倒卵形,長約3mm,無毛;宿萼不等5裂,裂片半圓形至寬三角形,長0.8~1.2mm,光滑無毛。花期8月。
產地分布
甘松生于沼澤草甸、河灘和灌叢草坡;分布于青海南部和四川北部。匙葉甘松生于高山灌叢、草地;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