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萆薢,這是一種薯蕷科的植物的干燥得根或者莖,并且呢它對于祛濕去濁、以及祛風(fēng)除痹的功效,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莖纖細(xì),左旋,葉互生,紙質(zhì),三角狀心形或矩圓狀心形,邊緣中部以下呈波狀,背面有白粉,葉脈7條,沿脈有疏毛,葉干后變黑褐色,花單性異株;雄花序穗狀;雌花序為下垂的穗狀花序,蒴果近圓形,有3翅,成熟后向上反曲,下垂,翅長超過寬,花期5~7月,果期6~9月,粉萆薢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纏繞草質(zhì)藤本。根狀莖橫生,近圓柱形,有不規(guī)則分枝,向地的一面著生多數(shù)須根。莖光滑,有縱溝。單葉互生;莖下部的葉深心形,中部以上漸成三角狀淺心形,頂端漸尖或尾狀,邊緣全緣,有時淺波狀,表面光滑,綠色,背面沿葉脈有時密生乳頭狀小突起。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總狀或圓錐花序,通常著生于基部的花2-4朵集成傘狀,中部以上的花常單生;苞片及小苞片各1,短于花梗;花被片6,基部結(jié)合成管,頂端6裂,裂片長圓形,3片較狹,3片較寬;雄蕊6 枚,著生于花被基部,頂端向外反曲。雌花序為穗狀或圓錐花序,單生,少數(shù)2個著生。蒴果長大于寬,頂端微凹,基部狹圓形,熟時果梗下垂;種子扁圓形,著生每室中軸的基部,種翅由兩側(cè)向上方漸擴大,上端翅寬于種子1倍以上。花期6-8月,果期8-10月。
性味: 苦,平。歸經(jīng):歸腎、胃經(jīng)。功能主治: 利濕去濁,祛風(fēng)除痹。用于膏淋,白濁,白帶過多,風(fēng)濕痹痛,關(guān)節(jié)不利,腰膝疼痛。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克~25克;或入丸、散。用藥忌宜:腎虛陰虧者忌服。《本草經(jīng)疏》:“下部無濕,陰虛火熾,以致溺有余瀝,莖中痛,及腎虛腰痛,并不宜服。”《本經(jīng)逢原》:“陰虛精滑及元氣下陷不能攝精,小便頻數(shù),大便引急者,誤用病必轉(zhuǎn)劇。”藥物性狀;為不規(guī)則的薄片。邊緣不整齊,大小不一,厚約0.5mm。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維管束呈小點狀散在。質(zhì)松,略有彈性。氣微,味辛、微苦。根狀莖含多種甾體皂苷元是合成甾體激素藥物的原料;民間將根狀莖搗碎投入水中可以毒魚;另煎水內(nèi)服可以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