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荊子,味苦、辛、甘,氣溫、微寒,陽中之陰,無毒。入太陽經。主筋骨寒熱,濕痹拘攣,本經頭痛,頭沉昏悶,利關節,長發,通九竅,去蟲,散風淫,明目,耳鳴乃止,齒動尤堅。此物散而不補,何能輕身耐老。胃虛因不可用,氣血弱衰者,尤不可頻用也。
關于治療頭痛
蔓荊子一般分類在解表藥中,以治療風熱感冒頭痛。
臨床上對各種疾病引起的頭痛,蔓荊子都可以治療,并不局限在感冒頭痛上。蔓荊子具有鎮痛作用和擴張血管作用,對感染性眼炎、鼻炎引起的頭痛、血管性頭痛,以及頸椎病引起的神經性頭痛等,都有治療效果。
關于治療眼睛疾病
蔓荊子傳統上是治療眼睛疾病的。由于它能促進眼結膜血流速度,對加快炎癥吸收是有利的,對眼炎和眼睛損害引起的頭痛治療是有效的。
蔓荊子對免疫性眼睛損害及其出現的頭痛也是常用藥。雖然并不直接影響免疫,但能直接改善眼睛的炎癥和癥狀。
蔓荊子治療三叉神經痛有良效
蔓荊子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胃、膀胱經,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筆者在臨床采用蔓荊子治療頭痛時,發現本品對三叉神經痛有效。具體用法是:蔓荊子60g,白酒500ml。將蔓荊子炒至焦黃,軋為粗末,入酒內浸泡3~7天(夏季泡3天,冬季泡7天),兌涼開水適量,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42例,男15例,女27例;年齡34~86歲。治療7天痊愈者31例,占73.8%。
據《珍珠囊》載蔓荊子“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王海藏云“搜肝風”,《千金方》記載,蔓荊子浸酒服,可治頭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蔓荊子含有揮發油、生物堿、黃酮類及維生素A類物質,具有鎮靜、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療神經性頭痛、肌肉神經痛。故本品治療三叉神經痛有奇效。在臨床運用時可根據病情而稍作加減,如屬風寒外襲者可加細辛、荊芥;火熱內盛者可加夏枯草、杭菊花;血瘀阻絡者可加當歸、川芎等。
蔓荊子清利諸竅有奇功
蔓荊子辛苦微寒,功能疏散風熱,因其氣味芳香,質輕揚上,善于清利頭面諸竅。筆者常隨癥配伍,治療以下諸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1)流行性結膜炎:本病中醫稱“天行赤眼”,臨床表現為雙眼瞼紅腫,結膜充血水腫,自覺刺癢疼痛,畏光流淚,有異物感,分泌物增多等。以蔓荊子12g,菊花15g,桑葉15g,決明子10g,荊芥、防風各10g,水煎,趁熱熏蒸雙眼,溫后口服,一般3~5日可愈。
(2)急性鼻竇炎: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癥狀,屬中醫“鼻淵”范疇。治療宜疏散風熱,宣通鼻竅。方以蔓荊子12g,蒼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桑葉15g,桔梗10g,隨癥加減,亦趁熱熏鼻,溫后口服,曾用此法治療10余例,多于10劑內痊愈。
(3)牙周炎:牙周炎屬中醫“牙癰”、“牙宣”范疇,多由胃熱上熏齒齦,臨床表現為牙痛、牙根宣露、齦腫,按壓齒齦可有溢膿或出血。用蔓荊子合清胃散煎服,另用蔓荊子10g,生石膏30g,細辛5g,煎湯漱口,熱含冷吐,不拘時數。
(4)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屬中醫“膿耳”范疇。方以蔓荊子15g,生地黃15g,牡丹皮15g,升麻6g,桔梗10g,黃芩12g,夏枯草15g,車前草30g,絲瓜絡10g,每日1劑,水煎服。全方共奏疏散風熱、解毒消腫之功,使邪熱得出,毒解膿散,其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