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海風藤
【拼音】Hǎi Fēnɡ Ténɡ
【英文名】Kadsura Pepper Stem
【別名】滿坑香、老藤、大風藤、巖胡椒。
【出處】出自《本草再新》
【來源】藥材基源:為胡椒科植物細葉青蔞藤的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per kadsura (Choisy)Ohwi[P.futokadsura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割全株,洗凈,曬干。
【原形態】風藤 木質藤本。莖有縱棱,幼時被疏毛,節上生根。葉近革質,具白色腺點,卵形或長卵形,長6-12cm,寬3.5-7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稀鈍圓, 上面無毛,下面通常被短柔毛,葉脈5條,基出或近基部發出;葉柄長1-1.5cm,有時被毛;葉鞘僅限于基部具有?;▎涡?,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 狀花序;雄花序長3-5.5cm;總花梗略短于葉柄,花序軸被微硬毛;苞片圓形,近無柄,盾狀,直徑約lmm,上面被白色粗毛;雄蕊2-3枚,花絲短;雌 花序短于葉片;總花梗與葉柄等長;苞片和花序軸與雄花序的相同;子房球形,離生,柱頭3-4,線形,被短柔毛。漿果球形,褐黃色,直徑3-4mm?;ㄆ?5-8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于低海拔林中,常攀援于樹上或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臺灣、廣東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莖藤扁圓柱形,微彎曲,長短不一,直徑0.3-2cm。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有縱向棱狀紋理及明顯的節,節間長3-12cm, 節部膨大,有不定根。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皮部窄,木部寬廣,有灰黃色與灰白色相間的放射狀紋理及多數小孔,皮部與木部交界處常有裂隙,中心有 灰褐色髓。氣香,味做苦、辛。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小形,角質層突起呈淺齒狀。皮層最外側為2-3列厚角細胞,內側有2-3列纖維排列成斷續的環;石細胞偶見;內皮層凱氏 帶明顯。中柱維管束20-30個,環列,韌皮部外方有l-5列纖維排列成冠狀,與束間部位的石細胞聯結成環;木質部導管大。環髓纖維4-6列,髓部維管束 4-9個排成1輪,髓中央有粘液道。本品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鈣砂晶和小方晶。
【化學成分】風藤莖含細葉青萎藤素(futoxide),細葉青萎藤烯酮(futoenone),細葉青萎藤醌醇(futoquinol),細葉青萎藤酰胺(futoam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及揮發油。
【藥理作用】海風藤能增加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降低狗心肌缺血區側枝血管阻力,對冠心病和腦血栓有較好的療效。海風藤提取物可以拮抗大鼠靜脈注射內 毒素引起的動脈血壓下降,并能減輕內毒素血癥對肺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肺水腫。海風藤的這種效應可能與其中風藤烯酮與PAF的拮抗作用有關。PAF(血 小板激活因子)提示海風藤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治療內毒素休克的中藥。
【鑒別】理化鑒別(l)取本品粉末少許于載玻片上,加適量乙醇濕潤,待稍干后,加水制片置顯微鏡下觀察,結果有針狀結晶析出,加稀硫酸則溶解。(檢查胡椒堿)(2)取本品己醇提取液點于濾紙上,在365nm的紫外光燈下觀察,顯藍綠色熒光。
【炮制】原藥放清水中浸30-60分鐘,取出放籮內潤16-24小時,切片,曬干。
【性味】辛;苦;微溫
【歸經】心;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經絡;理氣;止痛。主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脘腹冷痛;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
【復方】①治跌打損傷:海風藤、大血藤、竹根七、山沉香、紅牛膝、地烏龜。泡酒服。(《四川中藥志》)②治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海風藤、追地風各 二兩。用白酒一斤,浸泡一周。日服二次,每次10毫升,早晚空腹服。服時不可加溫,否則失效。心臟病人及孕婦忌服,感冒及月經期暫停服。(《全展選編·內 科》)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