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皮各家論述
1.張元素:牡丹皮,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八味丸用之,能瀉陰中之火。牡丹皮入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手少陽,治有汗骨蒸也。牡丹皮治無汗之骨蒸,須與青蒿子、天麥門冬、沙參、地黃、五味子、牛膝、枸杞之屬同用,始得其力。
2.李杲: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
3.《本草綱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后人乃專以黃蘗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
4.《本草經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也。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中風瘛疭、痙、驚癇,皆陰虛內熱,營血不足之故。熱去則血涼,涼則新血生、陰氣復,陰氣復則火不炎而無因熱生風之證矣,故悉主之。癰瘡者,熱壅血瘀而成也。涼血行血,故療癰瘡。辛能散血,苦能瀉熱,故能除血分邪氣,及癥堅瘀血留舍腸胃。臟屬陰而藏精,喜清而惡熱,熱除則五臟自安矣。《別錄》并主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者,泄熱涼血之功也。甄權又主經脈不通,血瀝腰痛,此皆血因熱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無汗,及小兒天行痘瘡,血熱。東垣謂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亦此意也。
5.《本草匯言》:沈拜可先生曰:按《深師方》用牡丹皮,同當歸、熟地則補血;同莪術、桃仁則破血;同生地、芩、連則涼血;同肉桂、炮姜則暖血;同川芎、白芍藥則調血;同牛膝、紅花則活血;同枸杞、阿膠則生血;同香附、牛膝、歸、芎,又能調氣而和血。若夫陰中之火,非配知母、白芍藥不能去;產后諸疾,非配歸、芎、益母不能行。又欲順氣疏肝,和以青皮、柴胡;達痰開郁,和以貝母、半夏。若用于瘍科排膿、托毒、涼血之際,必協乳香、沒藥、白芷、羌活、連翹、金銀花輩,乃有濟也。牡丹皮,清心,養腎,和肝,利包絡,并治四經血分伏火。血中氣藥也。善治女人經脈不通,及產后惡血不止。又治衄血吐血,崩漏淋血,跌撲瘀血,凡一切血氣為病,統能治之。蓋其氣香,香可以調氣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氣而止血;其性涼,涼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陳血,而致新血也。故甄權方治女人血因熱而將枯,腰脊疼痛,夜熱煩渴,用四物重加牡丹皮最驗。又古方用此以治相火攻沖,陰虛發熱。又按《本經》主寒熱,中風瘛疭、痙、驚癇邪氣諸癥,總屬血分為眚。然寒熱,中風,此指傷寒熱入血室之中風,非指老人氣虛痰厥之中風也。其文先之以寒熱二字,繼之以瘛疭驚癇可知已,況瘛疭、驚癇,正血得熱而變現,寒熱又屬少陽所主者也。
6.《本草正》:丹皮,赤者行性多,白者行性緩,總之,性味和緩,原無補性。但其微涼辛,能和血、涼血、生血,除煩熱,善行血滯。滯去而郁熱自解,故亦退熱。用此者,用其行血滯而不峻。
7.《得配本草》: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蓋腎惡燥,燥則水不歸元,宜用辛以潤之,涼以清之,丹皮為力;腎欲堅,以火傷之則不堅,宜從其性以補之,川柏為使。
8.《本草求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勝。蓋黃柏苦寒而燥,初則傷胃,久則傷陽,苦燥之性徒存,而補陰之功絕少,丹皮能瀉陰中之火,使火退而陰生,所以入足少陰而佐滋補之用,較之黃柏不啻霄壤矣。
9.《重慶堂隨筆》:丹皮雖非熱藥,而氣香味辛,為血中氣藥,專于行血破瘀,故能墮胎,消癖。所謂能止血者,瘀去則新血自安,非丹皮真能止血也。血虛而感風寒者,可用以發汗,若無瘀而血熱妄行,及血虛而無外感者,皆不可用,惟入于養陰劑中,則陰藥借以宣行而不滯,并可收其涼血之功,故陰虛熱入血分而患赤痢者,最為妙品。然氣香而濁,極易作嘔,胃弱者服之即吐。諸家《本草》皆未言及,用者審之。
10.《本經疏證》:牡丹皮入心,通血脈中壅滯與桂枝頗同,特桂枝氣溫,故所通者血脈中寒滯,牡丹皮氣寒,故所通者血脈中熱結。 1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中風瘛疭、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12.《名醫別錄》: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
13.《藥性論》: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14.《日華子本草》: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落胎下胞,產后一切冷熱血氣。
15.《珍珠囊》:治腸胃積血、衄血、吐血,無汗骨蒸。
16.《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癥瘕之疾,除血分之熱。
17.《醫學入門》: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
18.《本草綱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牡丹皮藥方選錄
1.青蒿鱉甲湯(《瘟病條辨》)主治瘟病后期,邪伏陰分證。青蒿6克,鱉甲15克,細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上藥以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方中佐以牡丹皮辛苦性涼,瀉陰中之伏火,使火退而陰升。
2.犀角地黃湯(《備急千金要方》)主治熱入血分證,熱傷血絡證。水牛角30克,生地黃24克,赤芍12克,牡丹皮9克上藥四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方中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腎,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效。
3.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 心忪頰赤口燥咽干 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 月水不利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治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 痰嗽潮熱肌體羸瘦 漸成骨蒸:牡丹皮50克,干漆(炒)100克, 蘇木、蓬莪術(炮)、鬼箭各0.5克,甘草 (半鹽湯炙、半生)、當歸、桂心、芍藥、延胡索(炒)、陳皮(去白)、紅花、烏藥、沒藥(別研令細)各50克.上為末.每服10克,水一盞煎至七分 不拘時候服.(《局方》牡丹散)
4.治婦人月水不利 或前或后乍多乍少 腰痛腹痛手足煩熱:牡丹皮50克 苦參半兩貝母1.5克(去心稱).上三味搗羅為末 煉蜜和劑搗熟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 空腹米飲下日三.(《圣濟總錄》牡丹丸)
5.治通經 :牡丹皮6-9克 仙鶴草、六月雪、槐花各9-12克 水煎沖黃酒、紅塘經行時早晚空腹服.忌食酸、辣、芥菜.(《青島中草藥手冊》)
6.治產后血暈、血崩經水不調遠年干血氣:紅花、干荷花、牡丹皮、當歸、蒲黃(炒)各等分.上藥共為細末每服25克 酒煎連渣溫服.(《保命集》紅花散)
用法用量
⑴內服:煎湯,6-9克;或入丸、散。 ⑵內服:煎湯,6-12克。
用藥禁忌
1.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服。
2.《本經逢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泄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為其性專散血,不無根腳散闊之慮。
3.《得配本草》:胃氣虛寒,相火衰者,勿用。
4. 《本草經集注》:畏菟絲子。
5. 《古今錄驗方》:忌胡荽。
6. 《唐本草》:畏貝母、大黃。
7. 《日華子本草》:忌蒜。
牡丹皮藥用配伍
1.溫毒發斑,血熱吐衄。該品苦寒,入心肝血分。善能清營分、血分實熱,功能清熱涼血止血。治溫病熱入營血,迫血妄行所致發斑、吐血、衄血,可配水牛角、生地黃、赤芍等藥用;治溫毒發斑,可配梔子、大黃、黃芩等藥用,如牡丹湯(《圣濟總錄》);若治血熱吐衄,可配大黃、大薊、茜草根等藥用,如十灰散(《十藥神書》);若治陰虛血熱吐衄,可配生地黃、梔子等藥用,如滋水清肝飲(《醫宗己任篇》)。
2.溫病傷陰,陰虛發熱,夜熱早涼、無汗骨蒸。該品性味苦辛寒,入血分而善于清透陰分伏熱,為治無汗骨蒸之要藥,常配鱉甲、知母、生地黃等藥用,如青蒿鱉甲湯(《溫病條辨》)。
3.血滯經閉、痛經、跌打傷痛。該品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治血滯經閉、痛經,可配桃仁、川芎、桂枝等藥用,如桂枝茯苓丸(《金匱要略》);治跌打傷痛,可與紅花、乳香、沒藥等配伍,如牡丹皮散(《證治準繩》)。
4.癰腫瘡毒。該品苦寒,清熱涼血之中,善于散瘀消癰。治火毒熾盛,癰腫瘡毒,可配大黃、白芷、甘草等藥用,如將軍散(《本草匯言》);若配大黃、桃仁、芒硝等藥用,可治瘀熱互結之腸癰初起,如大黃牡丹皮湯(《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