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狀】本品略呈圓柱形,稍扁或呈不規則條塊,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長5~22cm,直徑2~5cm。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堅硬的須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的外皮現不規則裂紋,并有殘留的鱗葉。質堅硬。切片呈長圓形或不規則,厚1~5mm,邊緣不整齊;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可見點狀維管束及多數小亮點;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飛揚,以水濕潤后有黏滑感。無臭,味微甘、澀。
【鑒別】本品粉末淡棕色。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多角形或類方形,直徑8~48μm,臍點裂縫狀、星狀、三叉狀或點狀,大粒可見層紋;復粒由2 ~4 分粒組成。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或散在,針晶長40~144μm,直徑約5μm。石細胞類橢圓形、類方形或三角形,直徑25~128μm,孔溝細密;另有深棕色石細胞,長條形,直徑約50μm,壁三面極厚,一面菲薄。纖維成束或散在,直徑22~67μm。具緣紋孔導管及管胞多見,具緣紋孔大多延長成梯狀。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肝、胃經。
【功能主治】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60g;或入丸、散。或蒸露;或釀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禁忌肝腎陰虛者慎服。忌犯鐵器,服時忌茶。
【備注】(1)用本品治梅毒,可配合金銀花、白蘚皮、威靈仙、甘草等同用。現臨床上主要用于濕熱瘡毒,常與白蘚皮、地膚子、苦參、蒼術等配伍同用。此外,本品近年來在臨床上用治鉤端螺旋體病,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