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皮丸的功效與作用
椿皮丸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方劑,但是不經常服用這種藥的人對于椿皮丸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椿皮丸是怎樣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
【處方】 臭椿白皮(去粗皮,焙干)120克 蒼術(泔浸一夕,去皮,曬干,不見火)枳殼(去瓤,細切,麩炒黃)各60克
【制法】 上研細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斂腸止血。主臟毒、腸風,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空腹時用米飲送下30~40丸。
【摘錄】 《普濟本事方》卷五
【處方】 龜版60克(酥炙)升麻 香附各15克 芍藥45克 側柏葉30克 椿根白皮22.5克
【制法】 上研為末,粥和為丸。
【功能主治】 滋陰養血,清利濕熱。主腸風便血,日久血虛。并治麻風、癬瘡見于面部。
【用法用量】 以四物湯加白術、黃連、甘草、陳皮作末,湯調送下丸藥。
【備注】 本方在原書中無方名,現據《明醫指掌》卷六補。
【摘錄】 《丹溪心法》卷二
【處方】 東行椿根白皮(銼,焙)不拘多少。
【制法】 上為細末,醋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腸風下血,腹中刺痛,及痔漏下血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空心、食前陳米飲送下。
【摘錄】 《濟生》卷四
【處方】 臭椿白皮(去粗皮,焙干)4兩,蒼術(泔浸1夕,去皮曬干,不見火)2兩,枳殼(去瓤細切,麩炒黃)2兩。
【制法】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臟毒腸風。緣榮衛虛弱,風氣進襲,因熱乘之,便血性流散,積熱壅遏,血滲腸間,故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 每服30-4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 《本事方釋義》:臭椿皮氣味辛苦寒,入手、足陽明、厥陰;蒼術氣味辛溫,入足太陽、陽明;枳殼氣味苦寒,入足太陰。此因飽食房勞,血滲大腸,腹中刺痛下血,謂之脈痔,熱氣蘊積不能流暢,故投以苦寒燥劑,每多效驗也。
【摘錄】 《本事》卷五
【處方】 白臭椿根皮、紅香椿根皮(俱要在土內者方可用。去土凈刮去粗皮,微焙,為末)。
【制法】 上藥清米湯打丸,如芥子大。
【功能主治】 下痢危篤,或色如羊肝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錢,以清米湯分4-5次徐徐送下。
【摘錄】 《惠直堂方》卷一